紫荆党|再议垃圾收费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笔者和大多数香港人一样对垃圾收费并没有什么概念或意识,直到听闻今年 4月 1 号要正式实施,才开始予以关注。有关垃圾收费的条例其实早在 2021 年 8月就已获立法会通过,而垃圾收费的具体条款其实也很简单明了,那就是基于“污染者自付”的原则,所有的垃圾,无论是出自个人、家庭或团体,或按预先购买的指定垃圾袋收费,或按废物的重量征收“入闸费”。至于政府推行垃圾收费的用意也很清晰单纯,那就是通过收费倒逼公众减废回收,促进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来稿作者:周小稞

虽然规定简单明了,但要真正落地可不是那么简单轻松。为了少付费,民众会尽量往垃圾袋装更多的垃圾,那些挤爆的垃圾袋该如何追踪与处理?为了少付费,民众会将自家的垃圾弃置在公共场所如街道、公园、街市、商场等地,这样的行为该如何鉴别与执法?同样为了少付费,民众会使用伪造或免费的非指定垃圾袋,出现这样的情况又该如何发现与追责?至于产生大量垃圾的不同团体以及协助处理垃圾的物业、清洁、垃圾收集等机构也需要为此采取一系列的因应举措。

正是考虑到落实的复杂性,政府一早就为条例的正式实施预留了⾧达 18 个月的准备期。但一般民众就和笔者一样,到了快要实施的前两三个月才真正开始关注这项即将影响每家每户的新政,并由此产生了大量的不明与疑虑。担心因垃圾收费而生乱的特区政府很快就做出将垃圾收费延后至 8 月 1 日实施的决定,特首表示,发觉市民“细节唔系好明”,因此“顺应民意,唔明讲到明”。但问题是,因垃圾收费引发的纷扰真的只是一个宣传不足的问题吗?

如何处理垃圾是城市尤其是大型城市面临的一个老问题。具体而言,围绕垃圾问题有三项核心议题:第一、如何控制垃圾的生成量?第二、如何鼓励垃圾的分类管理?第三、如何处理不同类别的垃圾?第一项议题主要涉及到垃圾的源头:如何避免过度的包装?如何推进包装材料的环保?第二个议题涉及到垃圾的回收:如何按照回收的难易引导民众对不同类别的垃圾进行分类收集?第三个议题涉及到垃圾的归宿:是简单堆放、集中填埋还是回收利用、焚烧发电?

针对上述的垃圾议题,香港⾧期以来并没有做出满意的回应,更谈不上有效的行动。出街购买的饭盒还是不能分解的泡沫或塑料,商场提供的购物袋也都是塑胶制品,由内地网购的货品更是用塑料包了一层又一层。曾经有一段时间,香港鼓励厨余分类并将厨余制成农肥,可惜这样好的实践未能坚持下来,时至今日民众也没有形成垃圾分类的自觉意识。大量的垃圾未经任何分类处理而被运至郊外填埋,现有的三大堆填区已不堪负荷,而垃圾发电等设施更是拖沓十余年才启动。

解决垃圾问题本身就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再加上关乎到千家万户的利益与生活习俗的改变,因此各个国家在处理垃圾议题时大多采取循序渐进、因地制宜、打持久战的策略。日本是公认垃圾处理得最好的国家,其成功的要诀就是通过半个世纪持之以恒的努力以及严格的法律条例让民众逐渐养成了自觉的垃圾分类意识。中国内地也尝试从垃圾分类入手,虽然有著强大的执行力,但政府还是不敢全国上下一盘棋,而是选择部分城市先行试点,再逐渐推至全国。

相比之下,在垃圾处理问题上一直落后的香港天真地将“污染者自付”作为终极的“杀手锏”,试图“毕其功于一役”。这样的心态可以理解,但简单、一刀切的垃圾收费能真正解决香港面临的垃圾问题吗?目前的垃圾收费设计能避免包装过度吗?能鼓励环保包装吗?能推动垃圾分类吗?能促进垃圾回收吗?更关键的是,目前的垃圾收费设计真的能减少垃圾生成量吗?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恐怕都没有政府以为得那么乐观。如果不能有效解决香港面临的垃圾挑战,那么这项耗费所有民众与持份者时间与金钱的政策又有何意义呢?

特区政府在垃圾政策制定上表现出来的“急于求成”与“简单粗暴”并非孤例。譬如说,特区政府为了弥补⾧期以来在填海造地上的无为,在缺乏与社会充分协商的情况下就贸然推出耗资万亿港元的“明日大屿”造岛计划,让有关计划在当前的内外环境下陷入骑虎难下的尴尬境地。笔者不敢断定垃圾收费会否也将面临类似的遭遇,但如果今后几个月的宣传与沟通还不能让社会各界信服有关的垃圾收费政策能够有效解决香港面临的垃圾问题,那么特区政府实有必要暂停有关政策的实施,重新规划设计更为循序渐进的、更加有针对性的、著眼于有效解决垃圾生成量、垃圾分类管理与垃圾回收再利用的系列政策,并持之以恒地加以落实。

事实上,对政府垃圾收费政策的上述质疑早在 2018 年政府首次向立法会提交相关条例草案后就已出现。当时为审议有关草案成立的法案委员会虽然支持政府的减废政策方向,但也对有关政策的有效实施提出了大量建议,部分委员更对有关收费能否达致预设目标持不同意见。政府也针对法案委员会的意见做出了回应,包括完善减废及循环再造配套措施、为有需要人士提供援助等。遗憾的是,这些理应完善的措施在有关条例通过后的两年多准备阶段要么流于形式,要么疏于宣传,最终让这项在设计上就先天不足、在落地中又准备欠充分的减废政策极大可能沦为民众眼中的“劳民伤财”而半途而废。

作者周小稞是紫荆党政策研究院研究员。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