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不清楚,几时都是不清楚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垃圾征费的宣传工作早于去年8月展开。第一阶段主要宣传垃圾收费的实施日期、推广“多回收.揼少啲.悭多啲”的生活态度及不同业界的良好作业方式,第二阶段集中宣传垃圾收费的不同模式、市民及各界须如何作准备等,现在即将展开的第三阶段则宣传指定袋及指定标签的销售网络,及鼓励市民遵守法规。

电视广告已经播了一段日子。由“群姐”表示“先去买指定袋。指定袋有九种容量,每公升售价$0.11……”,告诉市民要用指定袋包妥垃圾,“大型垃圾就要贴上指定标签,标签每个$11”。“群姐”最后还提到,“浏览垃圾收费网站了解更多”。

投放了宣传广告,开设了网站,在社交媒体作了介绍……从政府处事习惯而言,都可谓做足“SOP”(标准作业流程)。毋怪乎署长敢于抛下一句,“如果你想不清楚,几时都是不清楚”。

直到坊间愈来愈多质疑后,环境及生态局局长谢展寰终于明白:目前社会对垃圾征费有所不清,在于政府的影像与文字解说并非最好方法,对市民而言流于抽象;现在即使讲解细节不明,将来看见实际操作,就会更容易明白。除了延后四个月实施垃圾征费之外,政府处所亦会先行先试垃圾征费,加上拍摄影片、向传媒实地展示,社会必然更易于掌握如何执行。

道理简单,那么局长为何日前仍只在报章撰文、在网志解说,面对传媒又“包底”又“执手尾”,竟没想到以实际示范来说明之?

这届政府重视公关、宣传,亦招揽了不少资深传媒人出谋献策。但由简约公屋、易通行到垃圾征费,似乎政府仍未能有效传播资讯。就连官方的政治宽容度,坊间一些人亦在天天疑惑。他们不是想挑战法律,生效了超过两年的《国安法》早已震慑社会,只是不知道有没有清晰准则、明确界线。

艺发局主席霍启刚表示火,在分配资源上要尽量降低涉及违法甚至《国安法》的风险。(香港01图片

——别误会,这不是说香港艺术发展局近日的风波。艺发局的资助文件写得清楚,“获资助者因所作行为或遗漏,直接或间接对艺发局的资产或声誉造成损害或不利影响,将被视作违约”。所谓声誉是否受损,或多或少都是主观判断。容许颁奖礼主持以“红桥”和“红线”为话题,以及邀请新闻工作者担任颁奖嘉宾,有人可能认为不利艺发局声誉,但另一些人亦可以说体现艺发局的尊重和宽容度。资助文件既列明“艺发局保留决定实际拨款安排的酌情权”,只怕外人亦无缘置喙。

不过艺发局主席霍启刚扯上违反法律及《香港国安法》的风险,亦叫人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解释扣减资助的原因时,艺发局1月18日的声明亦仅提及颁奖礼安排“不寻常”,“如果以此手法引起公众及媒体注意及制造社会话题,本局不能苟同”。既谓“如果”,亦即艺发局未能断言,那么何不先与香港戏剧协会了解,才再作结论?另一边厢,艺发局乃经过艺术支援委员会及大会两层决议,并非如剧协所言因收到查询便随即停止资助。剧协将新闻工作者说成艺术家是否公允,亦不无疑问。

或许,徐浩光署长的说法——“如果你想不清楚,几时都是不清楚”,不少人心底里是认同的,分歧只在于是一些人无心认清红线,或是另一些人无意说清红线。但比起这种唯心论的说法,我们更相信谢展寰局长的觉悟——是过往的沟通方法不足,应该改变传播方式。

既然在垃圾征费一事上,官员亦懂得检讨传讯效果,就着市民的需要调整工作,在巩固社会信心、凝聚政治共识、化解大众疑虑方面,政府不是更加要正视问题?如果硬要认为是市民想不清楚、软对抗,“咁系因为你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