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汇政策|十年未达减废目标 垃圾征费或成转机但需大量配套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香港原定于今年4月1日起实施垃圾征费,市民要用指定垃圾袋收集垃圾,政府连日解说垃圾征费,惟坊间仍对执行细节有不少疑问,意见纷纭,甚至有人认为垃圾征费未能有助减少废物。环境及生态局长谢展寰于上周宣布,计划法定生效日期将延至8月1日,4月1日起政府部门及楼宇会先行先试,以向公众展示实际操作,并透过实地展示宣传教育,帮助市民了解垃圾收费细节。

要大众支持垃圾征费,政府便需要令市民充分了解和积极参与,到底香港废物处理现况如何?又为何需要推行垃圾征费呢?

来稿作者:杨敬雯

香港仍未达至十年前减废目标 政府订出新方案

垃圾是香港的第三大温室气体排放源,政府一直鼓励社会携手减废,减少碳排放以应对气候变化,但香港至今仍然未达至2013年提出的《香港资源循环蓝图 2013-2022 年》官方减废目标——即冀望于2022年前把固体废物人均弃置量减少40%,即是0.8公斤或以下。环保署于上月公布《香港固体废物监察报告——2022年的统计数字》,都市固体废物总弃置量为 406 万吨,人均弃置量为每日 1.51 公斤,都市固体废物回收率仅得32%,大部分垃圾仍弃置于堆填区。

由于社会情况改变,政府于2021年再推出《香港资源循环蓝图2035》,设定中期减废目标,希望把都市固体废物的人均弃置量逐步减少至约0.85公斤,采用“全民减废 . 资源循环 . 零废堆填”的方针推行新措施。

堆填区即将爆满 当局兴建设施转废为能

香港既有的三个堆填区预计会在未来数年相继饱和,即使当局扩建新界东南堆填区,推测亦只可以应付香港到2030年代的废物弃置需要,加上已关闭的堆填区即使经过修复后亦用途有限,故我们需要尽快行动,以免所有堆填区爆满,亦要长远摆脱过度依赖堆填区的习惯,以保障香港紧绌的土地资源。

环保署于2022年宣布将会发展转废为能设施以逐步取代堆填区。目前在石鼓洲旁兴建当中的综合废物管理设施(I.PARK)预计在2025年投入服务,将来每日可以处理达3,000公吨都市固体废物,约为现时垃圾量27%,全面运作后每年可输出4亿8千万度电,相当于本港耗电量约1%。此外,焚化垃圾亦能够大幅减少垃圾体积,减轻堆填区负担。

焚化垃圾非解方 须配合垃圾征费和回收措施

既然政府打算焚化垃圾,为何仍要推行垃圾征费和回收措施?香港达30%都市固体废物均为厨余,2022年每日弃置逾3,300吨,但厨余回收率却少于6%。若香港以焚化方式处理垃圾,厨余充满水分,会令焚化时耗费大量额外能源,故垃圾分类及回收能辅助焚化垃圾时更有效率。政府于 2022年开展 “公共屋邨厨余收集试验计划 ” ,并于本年内逐步在全港所有公屋安装智能回收桶,更推出“私人屋苑智能厨余回收桶试验计划”,为屋苑总家庭户数不少于 1,000 户并符合指定申请资格的私人屋苑免费提供智能厨余回收桶,以进一步鼓励家居厨余回收。

更重要的是,转废为能设施仅为现时处理垃圾的方法,但未能真正减少废物。香港要达至可持续发展,其中一项重要行动是尽量把合适的废物化为资源或能源,顺应环球趋势发展循环经济,创造绿色商机。

垃圾收费是推动减废回收的基石,不少地区都会因而增加回收,以减少垃圾量,如韩国自1995年起实施都市固体废物按量收费。在1994年至2004年间,韩国废物弃置量由从每日58,118公吨降至50,007公吨,减幅达24%,回收率由29%上升至超过60%。香港垃圾征费推行在即,先前多个“绿在区区”回收站于圣诞假期休息,有大量回收物堆积门外,可见回收需求大增。然而,目前“绿在区区”只有45间固定回收中心,平均约17万人共用一个回收点,部分亦远离民居,或仅于日间服务,不足以应付庞大回收需求。政府应尽快扩展 “绿在区区”的回收点数量和覆盖范围,并加强晚间和假日的回收服务,以便利大众使用。

三管齐下 从实践中摸索最佳做法 迈向零废未来

要达致中期减废目标——把都市固体废物的人均弃置量逐步减少40至45%,同时把回收率提升至约55%——香港除了发展转废为能设施处理都市固体废物,亦必须透过垃圾征费和升级扩展回收设施去推动全民减废以及干净回收。如果组织得当,其实三者可以相辅相成,香港便可推行以回收减废为核心的废物处理系统,并以转废为能设施处理无法回收的垃圾。

零废未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要于实践过程中逐步迈进且不断修正,以寻得最适切本地的做法。政府为了让大众及业界更了解征费计划,押后计划至八月。虽然目前坊间仍对垃圾征费尚有不少疑问,有人批评指引并不明确,有人担心自然环境垃圾增多,然而祸福相依,现正是市民热切关注此议题的大好时机。

港府应把握良机与各界直接沟通,向市民以及工商业界持续宣传及落实公众教育,尤其是现时欠缺支援的三无大厦住户和少数族裔等,让大众了解垃圾征费的原因、执行细节和配套措施;另一方面亦要了解清洁及回收业界前线人员有可能面对的困难,尽快释疑,为他们提供额外支援,令垃圾征费得以顺利推行。再者,政府亦应把握时间,尽快兴建配套设施,以助垃圾收集、分类、回收和转废为材,让大众建立回收文化,同时促进回收业界的可持续发展,推行循环经济。

此外,香港虽然推行三色回收措施多年,惟成效备受质疑,更有报道指有回收物最终送至堆填区,打击大众回收意愿。如要让市民放心,垃圾征费宜订立检讨机制,定期公布减废和回收成效,让各界了解推行废物处理系统好处,也能帮助政府改善政策和相关措施,共同迈向零废未来。

作者杨敬雯是思汇政策研究所营运经理。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