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点论政| 精神健康问题必须正视
来稿作者:刘仲恒
现在“抢人才”是个普遍现象。这也难怪,劳动力是任何生产和商业活动必备的元素。劳动人口不能太少,否则很多商业活动都无法运作。但在考虑劳动力质素的时候,数量当然并非唯一的数据。如果大部份劳动人口都只能从事低技术工作,也很难让经济长期繁荣。而即使劳动力质素高,也必须确保大家都有健康的体魄和精神,否则也算不上是优质的劳动力。香港的劳动力是亚洲生产力和质素最高的地区之一,在促成香港成为亚洲以至全球商贸中心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贡献。外商在决定在哪里投资时,当地员工的质素是一个主要的考虑因素。所以确保本港劳动力具备良好的精神面貌,对于能否继续保持香港繁荣昌盛,也会起著一定的作用。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一个人无病无痛就自然能上班。但是越来越多的医疗专家告诉我们,“健康”这个概念不再限于身体状况,也涵盖人们的精神面貌。心理健康是一种让人能够应对生活压力、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潜能、正常工作和学习、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一种心理状态,对于个人、社区和社会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可是,目前港人的精神健康却并不很理想。当下,全港有超过30万人患有抑郁症,无论是轻症还是重症,抑郁症都会影响劳动人口的生产力。对于轻症患者来说,日常生活难免受到影响,而重症患者还可能会有自杀倾向。根据防止自杀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本港15到24岁青少年的自杀率从2014年的6.2急升到2022年的12.2,创下历史新高,情况令人忧虑。
从医学角度来看,精神健康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管理情绪的技能、物质条件和遗传等心理和生理因素,都可能让人们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而外在因素也不能忽略,一个人长期处于贫穷、暴力、不平等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下,也会增加人们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
笔者认为,问题虽然复杂,但既然我们能够辨认出导致精神健康出问题的原因,针对这些因素就自然有解决和缓解的方法。背后运作的原理很简单,我们只要能找出确保心理健康的个人、社会和结构性决定因素,然后针对这些决定因素进行早期干预,就能降低风险、增强复原能力,并建立有利于心理健康的整体环境。
当然,香港现在已经拥有由精神科医生、护士、临床心理学家、职业治疗师和医务社工一起提供的综合跨专业方式的精神健康服务,为包括抑郁症患者在内的病人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这虽然很好,但那仍然算是属于治疗性的阶段。笔者相信,如果我们把处理精神健康问题的起跑线向前移,去到“治未病”的预防和干预阶段,情况必然会更为理想。
作者刘仲恒是放射科专科医生、香港大学公共卫生硕士、团结香港基金顾问。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