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莉珊|香港不开心 政府应该怎样做?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笔者说不上是她的歌迷,但日前惊闻歌手李玟因抑郁症而轻生,仍感十分心痛。更感到痛心的是,因为情绪问题而导致命案的情况在香港有日益增多的趋势:5月屯门有64岁男子因不堪照顾压力而企图谋杀患病女儿,6月深水埗南亚裔家庭伦常命案,3名幼童遭妈妈亲手送走。这些血淋淋的事例说明,今天的香港社会越来越不开心,特区政府不能无动于衷?

来稿作者:杨莉珊

香港生活节奏快,市民面临较大压力,这已是我们的共识,但原来承受不住压力而引致各种情绪病,甚至陷入绝境而做出极端行为的情况,比我们想像的更严重,当中又以抑郁症最严重。

媒体引述政府数据称,本港有超过30万人患上抑郁症,医管局则称2022-23年度的确诊新个案高达66,000宗,较五年前增加两成。卫生署2020至2022年度人口健康调查报告书指出,1.2%的15岁或以上人士表示经医生诊断患上抑郁症 ,女性比例(1.7%)高于男性(0.8%),而55至64岁的人患病率最高(1.7%)。

虽说抑郁症的成因各有异同,但主要因素其实也就两种:个人因素与社会因素。情绪病引发社会惨案往往因为社会因素加剧了个人因素,比如过往数年饱受疫情困扰身心,还有2019年社会运动造成的无形社会压力,加上经济不景气带来的工作压力,累积叠加成香港人的庞大心理负担,最终令一些患者崩溃,走向极端,这一两年因情绪问题触发的社会惨剧频发,原因应在于此。

本文希望从社会角度出发,探讨特区政府可以采取的一些措施,建立“了解—支援—治疗”的基本机制,让情绪病患者可得到支援走出困境,同时也大大降低发生极端事件的社会风险。

首先,我们了解情绪病患者吗?有精神科专科医生向媒体表示,患者一般倾向隐藏自己,主要因为社会上对情绪病患者存在歧视及误解,令患者不愿意求诊,因担心被标签。即使患者鼓起勇气求医,也因为现有资源不足,难以提供持续性的稳定治疗,导致很多患者最终无法获得完善治疗,特别是基层家庭,更因为无法支付昂贵的治疗费用而被忽视。

要做到“了解—支援—治疗”,我们先要改变社会对情绪病患者的偏见,政府宜加大宣传教育,向公众传达有关心理健康与情绪卫生的资讯和知识,提高人们的认识和意识,这将有助提高整体社会的心理健康意识,同时改变普遍患者讳疾忌医的弊端,让抑郁症患者可以勇敢面对公众,也因此可以及时获得治疗。

另外是加大培训相关专业人士,扩大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供全面、专业的心理健康咨询、治疗和支援服务等。其三是加强经济发展与福利保障,让因为生活压力的抑郁人口不因经济因素而出现抑郁,甚至不会因此放弃治疗。

更重要的是政府要针对此议题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形成多部门、多层级的沟通管理机制,打通部门之间的行政壁垒,凝聚社会上民间与官方的资源,优化现有社区情绪支援网络,形成更有完善的服务网络,可以更有效为患者提供精准服务,让潜藏在社区的患者可以看到曙光。

作者杨莉珊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香港(地区)商会会长。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