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心理健康 香港才能健康
本地八间大学的学生事务代表罕有地发表联合声明,表示对于最近数宗大学生及年轻人不幸离世的事件深表哀痛,并分别对大学生、年轻人及家长提出建议,冀共同建立促进心理健康、逆境自强和结伴同行的文化。
对于大学生,八大鼓励他们要寻求帮助,向信任的人倾诉表达个人感受,在校内以至校外与友辈互相关怀和支持;对于其他年轻人,联合声明希望他们能在生活和学习之间取得健康的平衡,及进行让自我感到快乐和放松的活动;对于家长,八大认为父母的指导和支持是子女面对压力时最重要的依靠,透过给予更多的鼓励和陪伴,有助引导他们以更坚强的意志应对困难。
青年心理健康不能只靠大学
最近年轻人的不幸事件能够获得正视,这值得肯定。青年无价,生命无价,每一颗生命都值得我们珍惜。然而八大的联合声明主要在于建议,而未有承诺具体行动,例如如何完善对年轻人心理健康的支援,这也是可惜的。
各所大学一直以来做了不少工作,致力让学生得到支持与鼓励,但从客观结果来说,年轻人需要的心理支援显然更多。这当然不只是大学的责任。惟观乎教育局局长蔡若莲的社交平台,内容多为考察交流、出席活动等,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则在推介“区选夜缤纷”、公民教育活动等,未见提及八大声明抑或年轻人问题。
就社会大众的精神健康,政府每年经常拨款5,000万元,并于2020年7月展开“陪我讲Shall We Talk”计划,鼓励市民保持自身精神健康及留意身边人的精神健康状况。“陪我讲”今年亦在11间大专院校举行巡回活动,透过电影放映、KOL分享等鼓励大专生正视情绪健康。不过,同样以客观结果来说,单靠“陪我讲”等个别活动仍然力度不够。
各司局长没有不参与的理由
即使不说社会大众,而只针对年轻人的精神健康,涉及的范畴已经很多,例如学业压力、家庭问题、就业前途。再者,现在的高中生、大专生作为“00后”和“10后”,普遍自小在社交媒体的环境中长大,接收到的资讯过量而复杂,在朋辈比较之下心理压力大,甚至可能因为更常使用社交媒体而感到更孤独。若然情绪问题在年轻人当中愈来愈普遍,清贫家庭的子女有清贫的困扰,富裕家庭的子女亦有他们的压抑,岂不正好反映我们的社会环境和结构出了问题?
特首李家超预告今年《施政报告》会继续包括“青年兴,则香港兴”作为施政蓝图之一,这应该值得各个政策局长重视。医务卫生局局长有没有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教育局局长有没有正视年轻人的学业压力?发展局局长在规划过程中有没有回应新一代的诉求?劳工及福利局局长、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局长有没有营造友善家庭环境?原本在商务及经济发展局从事知识产权工作的陈瑞纬,已于今月初上任隶属民青局的青年专员,他对于年轻人面对的压力和挑战是否充份掌握?
香港夜缤纷、区议会选举这些事情,各司局长也可各自找到参与的位置,推动青年精神健康的工作,他们更应责无旁贷。一切只取决于政府是否足够重视我们无价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