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政府须重新评估烟火汇演 注重社会效益避资源浪费
来稿作者:邝卓睿
最新的财政预算案公布了一系列提振经济的措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财政司宣布将向旅发局拨款10.9亿元,其中约1200万元将用于每月在维港举行烟火和无人机表演,平均每月花费约一百万港元。这些措施旨在吸引旅客来港,但已引起坊间和海内外大众的批评。当中,本地市民质疑项目的效益和可持续性,而内地和海外游客大多数认为决策者像是没有看过世面,不了解内地的无人机和烟火汇演的多样化,以及觉得所谓的“烟火经济”非常奇葩。
港府多次强调将寻找商业赞助来支持烟火表演,并表示评估效益时不能只看成本,还应考虑能带来多少人流、生意和市场的热度。笔者认为每月举办烟火汇演可能在短期内吸引一些游客,但从效益角度来看,其实际效益却有限。
首先,过于频繁的烟火汇演可能会使原本受欢迎的节庆烟花汇演失去独特性和吸引力。观众若经常接触相同类型的活动,可能会感到厌倦和视觉疲劳,进而影响他们对每次活动的参与率。这种疲劳感和失去兴趣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习惯化”,即对于重复性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因此,政府应避免过度频繁地举办烟火汇演,以维持节庆烟花汇演的独特吸引力,并确保观众的持续兴趣。
其次,这样的活动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每月的烟火汇演平均需花费约一百万港元。这笔庞大的开支可能难以获得相应的回报,尤其是在目前港府财政困境下。即使这些活动吸引了一定数量的游客,但其能转化为实际经济收益的机会却不一定高,尤其是考虑到游客在观赏烟火汇演后可能仅是短暂停留,而非真正的消费者。再加上近期流行的攻略和选择到深圳等地留夜,这些都不会为本地酒店业带来多大效益。试问有多少商业机构会愿意赞助?就算有,又试问这每月烟火汇演可以维持多久呢?政府届时在汇演项目上又有多大控制权,并确保能够可持续性地每月继续进行烟火汇演呢?
长期来看,过度频繁的烟火汇演可能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包括噪音污染、空气污染和对野生动物的干扰。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当地居民和游客对城市的整体印象,进而对旅游业和商业环境产生负面影响。至于社会价值观方面,过度举办烟火汇演会对社会价值观造成扭曲。本地烟火汇演一般被视为一种节日庆祝活动,但如果变得过于频繁和普遍,人们可能会开始将短暂的娱乐和刺激视为生活的重要部分,而忽略了更重要的价值和需求。这可能会导致人们对于真正意义上的庆祝和满足感的减少,并可能促使他们对于其他更有意义的活动和价值观的忽视。试问这些都是本港政府所愿意看到的吗?
在资源浪费方面,每月举办烟火汇演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烟火材料、燃料、人力物力等都是必需的,而这些资源本可以用于更有意义和可持续的项目。例如,这些资源可以用于改善基础设施、提改善社福工作、兴建更多长者日间护理中心、促进经济发展等,这些都是对社会更有价值的投资。在地区层面上,这笔款项足以推动社区发展项目和地区小型基建的发展,亦可以用于推动城门河美化和改善工程。
最后,笔者建议政府在考虑这些问题时应该采取行动。政府可以暂缓落实有关计划,重新规划相关款项和烟火项目的策划。如果政府坚持要举办烟火汇演,可以参照内地和澳门的做法,在其中一个月每逢周五举行国际烟火比赛,或是透过促进社区参与,鼓励居民参与活动的策划和执行,以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如果政府不愿意改变原计划,则应将资金用于更有意义和可持续的项目上,如改善基础设施和政府服务等,以实现更大的社会效益。政府在举办活动时应综合考虑成本效益,确保活动的资金和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并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这样的做法将有助于避免资源浪费和负面影响,同时提高活动的社会效益。
作者邝卓睿是香港群策汇思常务理事。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