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23条立法|特区政府应思考更深的一个层次
这几天,特区政府重新启动《基本法》23条公众咨询,成为全港关注的焦点新闻。官员、议员与社会人士的支持声音一波接一波,纷纷论述香港“应该”立法的各种理由,却甚少提到“如何”达到政府口中的“积极作用”,难道是对特区政府的执行力欠缺信心?笔者以为,特区政府在推动相关立法工作时,应该留意到,在市民眼中,“如何”比“应该”更重要,毕竟23条立法如何产生积极作用,是直接影响到每一位香港人的未来,也影响到这个城市的命运。
来稿作者:吴志隆
23条立法是个敏感议题,2003年因社会争议不休,最后在大批市民游行反对下而搁置,此事甚至一度成为特区政府的梦魇。李家超团队敢于承担,主动负起立法责任,这样的态度值得肯定,但应留意20年后的今天,民意对此事的态度是否丕变。因为民意是否支持,将直接影响立法的过程是否顺利。虽说2019“黑暴”提高了大多数市民对国家安全的意识,但有关立法如何影响营商环境、个人言论自由等方面,这些方面仍有待政府进一步说明。
综观多位官员与爱国爱港者的言论,期有关支持论调大约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包括:立法对于本地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有助建立良好的法治保障营商环境;立法维护的是本地市民、商户整体利益,惩治的是极少数破坏安全分子;立法要保证完整管用且要与国安法衔接;最后,西方主流国家在相关法律方面比国安法更为严格。
这些论点固然义正词严,但要说服老百姓,恐怕要进一步说明如何保障市民的个人安全,如何不影响市民的日常生活。正如护士姐姐哄小孩子吃药,不能光说吃了药就对身体好,特别是20年前的那一次立法过程的苦,让香港市民有了“童年阴影”。善作善成的特区团队应更深入思考,立法将如何对香港带来益处,具体体现在那些方面,比如保障金融安全,国安法如何避免香港成为黑钱流通的中心?政治安全方面,国安法如何让香港避免成为间谍之都,这样对香港市民又带来哪些方面的生活提升。
另一方面,过往西方媒体将香港立国安法一事抹黑得不堪入目,以至于社会上确实有相当数量的民众误以为《基本法》23条本地立法将对本地的经济、个人人身自由,甚至港人最珍视的言论自由等方面带来严重负面冲击。但是“港区国安法”立法至今已有三年多,所带来的确实是利大于弊,这个真实的过程也增强了市民大众对23条立法的信心,这也解释了为何这一次宣告立法并没有激发大规模的反对民意。
但尽管支持的民意占据上风,尽管今天的议会内的爱国者占据绝对优势,但真正的民意仍待具体立法内容公布才能见真章,政府在现阶段应该有所预备,深入研究每个立法条款对市民的影响,才能避免重演20年前的立法乱局。
中联办郑雁雄主任在新春祝词中说道:“香港人就具有特别能驾驭变局的特质,每每能创造‘逢变则兴’的奇迹。”笔者认为这是对香港社会很深入的观察,也是对特区政府的友善提醒,因为23条立法之事与每位香港市民的切身利益密不可分,一旦未能好好取得民意支持,将可能引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而若因此引发“小麻烦”,在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前,就有可能演变成“大麻烦”。
郑主任提醒提醒当前的香港要对所面对的不明朗因素有所预备,“在不确定中把握这样非常确定的大势”,也就是要用好一国两制,发挥“背靠祖国,发挥香港优势”的独特优点,来克服挑战。政府要做到这点,关键就要在这个月的公众咨询当中,广泛地吸取民意,并在此后的立法工作中,将民意准确落实到立法的文件当中,这样才可以完善一部具有民意基础的香港国家安全法典,真正成为可以在适应并且保护好香港发展的安全之盾。
作者吴志隆是全国港澳研究会成员、陕西省政协委。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