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写字楼用地变住宅成全球趋势 政府要把握机会缔造三赢

撰文: 01多声道
出版:更新:

一场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彻底改变商业运作模式。当在家工作、视象会议成为常态,写字楼需求大减,世界各个大城市也面对商厦空置率高企问题,不少国家两、三年前已减少兴建写字楼,并开始推动将旧商厦改建住宅的计划。一直缺乏熟地建屋的香港,面对类似困境,特区政府必须想方法应对,已兴建的商厦不易改动,但未发展只在规划阶段的土地,实应重新思考其用途,如考虑将商业发展改划作住宅用途,这既可解决写字楼过多问题,也可增加房屋供应,一石二鸟。若果这一著奏效,当局甚至可考虑将耗资巨大的人工岛计划延后或搁置,以纾缓财赤,缔造三赢。

来稿作者:简永哲

后疫情时代,每日定时定候到写字楼上班已非必然,但特区政府似乎仍未醒觉到这种转变带来的长远影响。2023年底本港甲级写字楼的空置率达16.4%,创历史新高,非传统商业区的空置率尤甚,政府近一年来只集中想办法吸引旅客重新来港,没有深思很多事已彻底改变,必须有新思维、新方法应对问题。

所谓“有危便有机”,商厦空置率高企,政府是否可以趁机在规划上作弹性改动?最简单的想法就是将已规划做写字楼的土地改成住宅用途。看看外国情况,3年前瑞典政府已开始计划把供过于求的办公室转化为住宅,以填补大约10万户的住宅缺口,协助解决房屋荒,以配合相关政策;英国伦敦、澳大利亚墨尔本、美国多个大城市也在近一两年陆续推出将办公室改建成住宅的计划。

反观香港,政府对写字楼供过于求的问题视若无睹,亦好像没有想过这是一个增加住宅量的契机。其实政府近来强调要抢人才,去年底本港各项输入人才计划共收到逾22万宗申请,当中6.5万宗高才通申请已批出逾5万宗,其他人才陆续有来,将来香港的经济新引擎北部都会区应是这些人才的理想落脚点,如果将交通基建配套较好的商业用地,尤其新界北部的地块改为兴建住宅,绝对可纾解他们的居住需求。否则一成不变地将已不合时宜的规划方案继续上马,最终令日后新建的写字楼十室九空,完全是浪费土地。

另外,笔者建议特区政府可参考外国做法,鼓励一些旧区的商厦业主改建住宅,例如美国波士顿市,由于新冠疫情后城中区商业空间的空置率达20%,当地政府就提供减税优惠,鼓励发展商与业主合作,把城中区的写字楼改建为住宅。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下月28日便宣布财政预算案,千亿元财赤下,可以预期会有不少开源节流措施,而当楼市低迷、卖地收入变得极不明朗,政府是否会将耗资5800亿元,但只提供到20万住宅单位的交椅洲人工岛计划延后或搁置,暂时无从得知。不过,穷则变,变则通,一向都是香港赖以成功的特质,如人工岛计划真的有变,当局同时抛出改划商业地变成住宅用途的方案,作为替代,以填补部分人工岛预期的住宅供应量,笔者相信不少人会举脚赞成。这样也能显示今届政府有转危为机的能力,以增加市民及外界对管治班子的信心。

作者笔名简永哲,现为自由工作者及公共政策顾问。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