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香港还需更多写字楼?适时转住宅用地增市民幸福感
国家主席习近平近日重提香港要“改善民生、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分析普遍认为住房是其中一个“深层次”的症结。要提升香港居民的住屋质素,“因地制宜”相信会是个中关键,常言道香港地少人多,但其实少的并非土地,而是住宅用地,观乎近年商厦使用率逐渐减少的趋势,或许适当转变土地用途是可行方法。
来稿作者:林家茵
随着疫情缓和及香港与国际间交流复常,市场预想的写字楼需求反弹并未如愿,反而进一步呈现疲态。根据世邦魏理仕(CBRE)的调查,2023年底本港甲级写字楼空置楼面达到1,430 万平方呎,整体空置率飙至16.4%,双双创下历史新高。需求有限及空置率持续高企,导致去年第四季租金较上季下跌2.3%,全年跌幅达6%。非核心区的二三线地段更是重灾区,新界及九龙东商厦的空置率分别约30%及21.4%。
随着九龙东、西九龙,以至北都的发展,中环亦有大型商厦落成,本地商厦供应过剩的情况恐怕会持续,要改善可以从两方面着手。首先是暂停推出商业地,政府已连续三个季度没有推出商业地招标,发展局长宁汉豪亦明言,现时市场商业楼面空置率高,“缓一缓都有道理”;另一招是将二三线商业地转为住宅发展,这方法早有先例可循,例如财爷在2021年时已提出,考虑将洪水桥和古洞北/粉岭北发展区内预留的一些商业用地改为住宅用途,一来可让工商用地集中在靠近边境的位置,二来可助解决中短期房屋供应问题;城规会亦曾在2022年改划三幅启德的商业地作住宅。
在楼价冠绝全球的香港,完全可以参考以上建议。事实上,本港已经有发展商近几年开始部署,将旗下多间酒店申建改划住宅,以释放更多供应单位。港人生活幸福指数在区内常年包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住得贵、住地细,人均居所楼面面积中位数仅有172平方呎。既然目前商厦已经供过于求,与其在现有写字楼供应仍未消化时继续起商厦,何不趁此机会改划商业价值较低的土地用途,尤其将现有已平整的熟地用于兴建住宅,让港人尽快实现“住好啲”、“住大啲”愿望。
其实商业地需求下降,在其他发达城市均见端倪,究其原因,除了全球经济疲弱影响市场表现之外,亦反映疫情令遥距工作及混合工作模式渐趋普及,对商业地产的需求下降,纵使社会复常,这样的习惯亦难改变。被视为美国西海岸金融中心的三藩市,办公室空置率由2019年第四季大约5%,飙升至去年第四季的约35%,创疫后纪录新高。针对这种现象,当地商会主席已经提出建议,考虑将商厦先改为住宅或康乐及文化用途。
在伦敦,大量办公室亦出现空置,路透社去年9月引述美国投行富瑞(Jefferies)分析师表示,伦敦西区、金融城和金丝雀码头商业中心的空置率创下 30 年来新高, 估计西区空置率将达到 7%,金融城和金丝雀码头的空置率分别为 10% 和 20% 以上。与此形成对比的是,随着新移民的增加,伦敦的住宅楼价及租金价格依然在全球名列前茅。因应住宅土地供应需求旺盛而办公室供应过剩的情况,当地经济学家亦提出,正是将商业建筑改为住宅建筑的好时机。
特首多次赞港人“有桥、食脑”,懂得灵活走位,以上建议正是审时度势,从而不断调整步伐的措施。在《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规划远景与策略》报告中,政府订下人均居住面积要提升至215至237平方呎。要达成这个目标,正正需要开放思维、从各方面积极觅地,加快兴建房屋,最终提升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作者林家茵是地产代理。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