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说好深港故事 申办世博拍住上
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上月成功获选为2030年世界博览会(“世博”)的主办城市。与此同时,国际足球联合会(FIFA)宣布沙特阿拉伯将成为2034年男子足球世界杯的主办国。透过体育产业,沙特阿拉伯展示了阿拉伯国家的软实力,并推动了首都的基础设施发展。这表明沙特阿拉伯正积极求变,投资未来创造条件。
来稿作者:刘兆光
早在1988年,有立法局议员就提出在香港举办1997年世博会的可行性研究,旨在“唤起多数市民积极承担责任的精神和决心,团结起来,各守岗位,众志成城努力工作,对我们的前途作出贡献。”当时甚至评估了以中环湾仔填海区作为世博会场地的可能性。时任政府考虑到举办世博对社会利弊,公营开支计划未能配合,且经济发展面临九七回归的不确定性,故放弃了申办世博的意向。近年来,一些内地专家认为深港两地是时候可以合作申办,创造“一国两制”下两座城市联合举办国际盛事的先例。
香港政府积极推广香港成为一个真正的“盛事之都”,以展现香港的魅力。行政长官李家超曾表示,政府将继续积极推动本地的体育、旅游和文化业发展,并持开放态度对待一切有利于香港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所长的机会。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杨润雄也强调,巩固香港作为“亚洲盛事之都”的地位至关重要,希望未来能举办更多大型盛事和活动。此外,政府最近成立了“旅游业策略委员会”,广纳旅游界和相关行业的策略性建议,包括零售、餐饮和酒店等领域,以推动香港旅游业的提速和提质发展,同时促进旅游与相关行业的融合发展。
世博会作为一个全球平台,能够让各国进行国际对话,共同探讨和解决全球性的议题和挑战。在社会运动和疫情打击之下,政府需要通过不同途径改善香港的国际形象。如果香港有幸举办世博会,不仅能展示香港举办国际活动的实力,还能向全球各国展示“香港故事”,并借此良机宣传香港作为“八大中心”的优势。此外,与深圳合办世博会可以产生协同效应,积极配合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充分展示大湾区的影响力。
财政问题向来是举办世博及国际性项目的重要阻力。然而,这并未阻碍大阪在2025年举办世博的脚步,尽管会场建设费用从原订的450亿日圆激增至2,300亿日圆,超支达到四倍之多。另外,在2015年的意大利米兰世博中,意大利馆的建设亦超支了3,000万欧罗。考虑到香港财政近年出现赤字,财务融资的可行性更不容忽视。然而,我们不应将世博的投资回报仅限于活动期间的支出,也应放眼总体经济效益。以即将举办2030年世博的沙特阿拉伯利雅得为例,该城市将建造大型公共交通系统、公园、电竞及表演设施,同时加速创新并保护生态系统。尽管2015年米兰世博在争议中开幕,但最终门票、展览场地收费和赞助商等为其带来了2,300万欧罗的利润。此外,米兰世博的原址现已改造成大型科技园区“米兰创新园区”,并将部分展馆翻新重用,持续推动米兰的城市发展。
政府可以采用“逆向规划”以解决大型活动超支问题。逆向规划意味著在设计大型活动场馆用地之前,先规划好大型活动完成后的发展方向。这样的做法不仅能善用资源,促进社会发展,还能减少活动结束后拆除场馆所带来的浪费。这种方式受到伦敦奥运的启发,伦敦政府在筹办奥运期间已有意以奥运推动旧工业区东伦敦的都市更新计划。此外,伦敦在建造一些场馆时,已经提前确定了未来的用途,甚至已经找到了买家,例如媒体转播中心在奥运结束后改建成了办公室和商业用途,而奥运选手村则改建为2,800多个住宅单位。同时,为奥运建设的斯特拉福站和伦敦城市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也成为伦敦的重要交通运输中心之一。这说明只要选择具有潜力的地点,配合政府的精心规划,世博不仅可以带来短期的门票收入和旅游收益,还能长远推动城市的发展。
要成功吸引各国设立场馆,招徕全球旅客到访,需要订立具有未来性的主题。例如,2010年上海世博的主题是“城市,令生活更美好”,而2020年杜拜世博的主题则是“沟通思想,创造未来”等。这些主题不仅回应了全球重要议题,还与举办城市的优势相结合。香港和深圳合办世博也可以延伸“香港2030+”和“深圳2035”的总体规划。香港的总体规划目标是倡导可持续发展,提升高密度城市的宜居度,并创造容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深圳也提出要成为世界可持续发展的示范样板,并在2050年成为世界先进城市之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两地政府可以考虑以城市与自然共同发展作为世博的主题方向,并配合两地政策,回应日益严重的城市化和气候危机问题。
成功的世博需要周详的规划,并思考如何最有效地促进香港和深圳的同步发展。笔者期望两地政府拍住上,尽早规划申办,与民商讨,获得中央和深港两地市民的最大共识,把“说好深港故事”行出来。
作者刘兆光是特许测量师及ESG分析师、香港新方向成员。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