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明|如何保持香港独特地位和优势
香港各界近期热议,在大量专业人才离开下,应如何继续保持香港独特地位和优势。作为一个国际城市和国际金融中心,香港或可参考日本东京、欧洲布鲁塞尔的做法,有技巧地、灵活地吸引国际组织落户香港,将香港打造成为亚太地区国际组织中心,以继续发挥“国家所需、香港所长”的作用。
来稿作者:梁海明
无论是国家主席习近平,抑或中共中央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均在公开发言中表示“中央政府完全支持香港长期保持独特地位和优势”。然而,近年来在众多因素的交叉冲击下,随著外资机构撤离香港,香港似乎已不再那么“香”,临近的印尼甚至以21亿美元新股集资额,成为今年以来全球第四大IPO市场,并且是自1995年来首次超越香港市场。
那么,已没有那么“香”的香港,未来该如何继续保持独特地位和优势呢?日本东京、比利时布鲁塞尔吸引国际组织的做法,或可给香港特区政府带来一些启示。
东京、布鲁塞尔提供最优惠待遇
相比目前只有欧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约10个国际组织在香港开设了办事处,日本是拥有最多的国际组织总部的亚洲国家。日本外务省数据显示,进驻日本的政府国际组织已超过39个,非政府国际组织更高达约400个,大部分国际组织均选址在东京。而欧洲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也是国际组织总部集中之地,欧盟以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都选址于此。
作为国际组织的集中之地,东京和布鲁塞尔平均一两天就召开一场国际会议和密集的政界交流活动,极大提高了两地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东京、布鲁塞尔之所以能够大量吸引国际组织,主要采取了为国际组织进驻提供最优惠待遇,把吸引国际组织作为城市发展长期战略,为国际组织发展提供充足的财政保障,进一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国际组织进驻,为国际组织长期雇员及家属提供良好的医疗和教育资源等措施。
东京、布鲁塞尔吸引超过10万人
虽然上述措施需要当地政府付出不菲,但也为所在国政府在政治上带来极大的收益。以日本为例,作为全球9个国际组织的最大金主,日本官员曾出任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国际海关组织秘书长,以及国际海事组织、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难民署、国际能源署等重要机构的最高官员职务,为日本政府在国际事务上的长袖善舞、国际规则的制定和修改立下汗马之功。同时,进驻日本东京、比利时布鲁塞尔两地的各类国际机构常驻人员和家属人员超过10万人,亦为两地带来可观的收入和就业,并推动两地的经济发展。
由上可见,国际组织总部对所在的国家、城市影响深远,不仅可助推东道国和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还可为提升该城市的国际化程度、城市的转型升级。对此,要继续保持独特地位和作用的香港,不妨参考借鉴东京、布鲁塞尔的做法,可考虑在西九文化区和北部都会区划出发展土地,作为国际组织的办公场所,以此吸引更多国际组织进驻。
而且,大量吸引国际组织进驻香港,可以同时发挥“国家所需、香港所长”的作用。
香港有利良性国际组织“生态环境”
一方面,香港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最国际化的城市,拥有良好的配套设施和政策,完善的法律、财务制度,以及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有利于形成了良性的国际组织“生态环境”。推动国际组织进驻香港,不仅有利于带动粤港澳大湾区整体的国际交流,也能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更有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的影响力。
另一方面,此举将有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金融、金融话语权。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掌握国际金融话语权更有助于巩固和发展在国际事务的影响力,如二战后,西方国家便先后创建和主导了5个国际金融组织,分别是世界银行、欧洲重建发展银行、拉美发展银行、非洲发展银行、亚洲开发银行。
未来香港若能协助国家吸引更多国际性金融、经济组织进驻,以及考虑创建更多的国际金融、经济组织,既能抓住地缘经济的新机遇,又能把握住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绿色金融迅猛发展的趋势,通过国际组织为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制定新的游戏规则,以此提升中国在国际金融、经济领域的话语权,和提升在国际组织的设置议程、议事决策的影响力,同时也能为香港的相关产业带来发展,巩固和发展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获得修改和完善国际组织游戏规则的权力,是一个世界强国的标配,也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香港如能吸引更多国际组织进驻,既能继续保持香港独特地位和优势,更能协助中国政府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当然,需要强调的是,中国的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游戏规则制定,并非是中西模式之争,而是以中国的发展经验、智慧,对现有国际秩序作出有益的补充。
作者梁海明是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丝路智谷聚焦于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宏观经济等领域研究。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