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加深学生的民族情怀 爱国教育要加强“去殖化”

撰文: 01多声道
出版:更新: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公祭,国之礼也。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这一天,国家公祭仪式现场,下半旗志哀,《义勇军进行曲》响起,全场高唱国歌﹔防空警报拉响,南京全城车船止行﹔即使在最繁华的新街口商圈,人们也会放下手中一切,低首默哀。

来稿作者:龙子明

中国文化研究院为中小学生举办抗日历史教学资源体验活动,包括推广“与抗日战士AI对话”等为中小学而设的国史教育及爱国主义教学资源。院长邱逸指,爱国教育最困难是“打动日常生活的,入血入肉的情感”,期望在AI设计上结合文化及科技,“以大历史论述配合日常生活”,加深学生的民族情怀。

中国文化研究院早前推出的“与抗日战士AI对话”,以三位抗日老兵为蓝本,结合口述历史材料,创作出可于网上互动对话的虚拟人,至今逾1600名教师及学生使用。学生可以文字或语音输入问题,三位虚拟人则会回答,如抗日部队经历、护理员职责及照顾伤兵感受等。网站上亦有老兵的生活照,例如港九独立大队“小鬼通讯员”林珍的儿时照片、全家福等。

邱逸指,港生对国民身份容易有自卑情感,亦受西方媒体影响,“毕竟中国与美国是竞争国家”,认为本港教育系统“去殖”的过程做得不够。邱逸认为,国民教育应从小“渗透式”地进行,“学生需要知道日本侵华过程中,对中国现代化过程造成伤害”,又重申教学应“多层次”设计,“小学开始,而日军较残忍的部分,则在中学及大学再教。”

在香港受殖民统治时期,港英当局构建了以英国为宗主国,以所谓“世界公民”教育为理念的香港殖民教育体系,严重疏离了香港同胞对祖国的认同感。回归后很长时期,香港特区的教育内容、教育主体和教育管理体制依然没有摆脱受殖民统治时期的阴影,历史教育的长期缺位没有改变,通识教育实践发生异化,“一国两制”教育明显不足,受殖民教育影响的教师充斥教育界,教育管理体制的殖民烙印严重。香港社会内部教育环境高度异化,外部势力深度干涉香港教育等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去殖化”跟海外反华媒体宣称的所谓“去民主化”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去殖民化教育应是广义上的:即包括教材、教师、教学内容、家庭教育管理、社会软硬环境等的全方位动作,将“去殖民化”工作落实到青少年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目前特区政府不遗余力创建以爱国爱港为核心、与“一国两制”方针相适应的主流价值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市民对国家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由政务司司长领导的“宪法和基本法推广督导委员会”会将其职能扩大至涵盖爱国主义教育,成立“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小组”,协调特区政府部门和非特区政府机构推动国民教育,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内容对接,在不同层面加强国家历史文化和国情教育,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2023年施政报告中,增设“宣扬中华文化办公室”,并计划设立香港抗战纪念馆,以加强市民尤其是青年人正确认识抗战历史。香港抗战历史研究会建议,香港抗战纪念馆陈列内容应该包括中国抗日战争、太平洋战争、日军占领香港、抗日战争对香港社会发展影响、香港在国家安全中的定位等专门固定场馆;革新静态的馆藏形式,用多媒体等现代科技,再现历史情景,提供沉浸式体验;増加统筹全港抗战历史教育的功能,一是统筹全港抗战遗迹保育活化、旅游径开发、抗战历史训练营的建设管理功能,二是把抗战历史融合到学校课程教育功能,三是统筹开展对香港与太平洋抗日战争史研究。笔者赞同香港抗战历史研究会的建议,这可使纪念馆陈列内容更加全面,更加与时俱进。

施政报告提出建设“香港抗战纪念馆”意义重大,香港在抗战中凝聚的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本土记忆,正是香港精神的核心,是香港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日军侵略香港时,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江纵队港岛独立大队和全港热血青年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换来我们现在的和平。施政报告重视抗战历史和本地爱国教育,引导青年人真正了解国家和民族由苦难到辉煌的历史,港人要真实客观了解抗战历史,才能避免被外国势力“洗脑”和误导,施政报告将爱国主义教育做得更好。本人完全支持创建“一国两制”特色的“香港抗战纪念馆”,让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得以薪火相传。

作者龙子明是香港青年交流促进联会创会主席兼永远会长。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