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国际城市下的爱国教育主义必须更具特色
在「一国两制」的方针下,香港背靠祖国,联通世界,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会。这个中英荟萃的地方,既传承了中华传统佳节,亦兼容了西方的特色节日,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节庆特色。社会文化、生活习惯、饮食特色等方面都与别不同的香港,应如何更有效地推进《施政报告》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呢?是否能够在庆祝西方节日的同时,亦展现出中华文化的精髓?教育界能否让香港所推行的爱国教育主义,更国际化,更具时代感,更能发挥香港所长,以配合国家所需?
来稿作者:温志伦
以西方世界传统的节日——万圣节为例,万圣节为香港一年一度的节庆盛事,香港旅游发展局亦重点推介哈啰威香港,让市民和海内外游客尽情投入到香港万圣节的奇幻氛围中。然而,以石屎森林著称的香港,因高楼大厦众多,且屋苑保安不会让陌生人随意进入,所以在庆祝万圣节期间,孩子们不能像外国般逐家逐户按响门铃,然后大喊:「不给糖就捣蛋」(Trick or Treat)。在这一点上,香港的儿童与传统中向其他邻居领取糖果,已经是截然不同。
香港华洋共处,将中西方节日元素融合,演变成带有中国特色,兼具本土特色的节日。香港的孩子会自行准备糖果,与家人一起走到街上,找到其他儿童一起交换自己的糖果。以礼相待、互相尊重是香港孩子庆祝万圣节的其中一个特色。孩子将自己喜欢的零食与人分享,换取到不同的糖果,乐在其中。在过程中,教育界能否再进一步找准时机,与中华传统美德相结合,培养孩子认识他人的技巧,开拓社交圈子,并学会珍惜和分享。
教育局经常鼓励学校透过各科的课程内容自然连系并有机结合到爱国教育上,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其实,除了中国传统节日外,香港的孩子同时亦会庆祝不同的西方传统节日。西方节日也有其独一无二的特色和庆祝的好处,有必要让孩子深入了解和认识不同地域的节日文化,以保持应有的国际视野。学校不应该只从中国传统节日当中教导学生的中华文化,若要丰富价值观教育,从小培育幼儿良好的品德与建立国民身份认同,就应该持续在日常生活中出发。教师在教导学生深入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国情时,应教会学生们融会贯通,突显出香港国际城市的优势,促进与外界的经验交流和协同发展。
在说好香港故事的前提下,教育界若能团结一心,持续发挥专业精神,认真落实《施政报告》中提出的措施,相信必定能够推动香港教育更高质量发展,长远提升香港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香港谋发展,为市民添幸福,彰显国际都市的独特魅力和多元活力,体现对不同种族的人士包容性与开放性,促进全社会共同学习中华文化,建设更美好的香港。
作者温志伦是湾仔中西区工商业联合会副会长、香港未来教育协会学校联络部总监及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理事。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