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香港基金|建立数字政府应打好文化数据基础
行政长官上月发表施政报告,宣布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提升“治理能力”和 “治理效能”。近年政府大力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其实政府可考虑透过扩大数字服务收集更多文化数据,用于优化文化政策。
来稿作者:林玥彤、周国心
文化数据可分成三大类:(一)文化资产,如博物馆藏品目录、(二)文化参与及消费,如场地入场人次 和(三)文化产业,如产业营业额。首先,第一类数据鼓励民众认识文化艺术;第二和第三类数据则有助公私营机构在营运模式、产品和服务上按市场趋势做出相应的调整。整合以上三类数据更能反映整个地区的文化生态,有助政府掌握资源统计及分配,监察施政效益,灵活修订政策。因此,文化数据不论对普罗大众、企业或政府都具有研究价值。
香港的文化数据覆盖以上类别,分布在创新科技及工业局统筹的公开资讯平台“资料一线通”、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的全港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及博物馆藏品管理系统、创意香港的创意产业毕业生人数统计、统计处的文化及创意产业年度专题报告、艺术发展局的艺术界年度调查报告及私人公司的资料库等。可是,由于政府部门和公私营机构各自以不同标准搜集数据,文化数据难以互通互用。即便是“资料一线通”,当中的文化数据也量少而且较为零散,更与康乐及体育数据归类于一起,难作有效的分析用途。
然而,政府可将平台上的康乐、体育及文化数据细分为三个类别,方便用家迅速找到各类别的数据。其实,台湾政府早于2012年推行“政府资料开放平台”,更于2017年设立“文化资料开放服务网”。长远来说,香港政府也可参考台湾政府的做法利用专网归纳文化数据。
文化数据需经过分析才能制造价值
开放数据仅是一个起点,后续的分析及应用才是重点。
香港的“资料一线通”及台湾的“文化资料开放服务网”同样沿用CSV和XML等开放格式。开放格式允许使用者储存开放资料(open data)后,自行分析、改变、展示和分享资料,但却意味平台上的原始资料不易解读。对不了解开放资料的市民,个中内容难以理解,莫谈运用。
台湾自1992年开始出版的“文化统计”年刊现在已经演变成一个系统化的一站式网络,搜集表演与视觉艺术、影视、音乐、出版业等各界别的详细年报、研究报告和分析报告,便利大众浏览及应用。至今,香港却只有统计处笼统的“文化及创意产业”数据,其划分类别及实际作用皆有限。
由此可见,台湾比香港更重视文化数据建设。台湾于2021年推出《服务型智慧政府2.0》,当中的“文化数据智能分析与决策辅助计划”正是以提升循证施政及支援文创产业为目标。
台湾的文化统计网不仅针对当地的文化现象,还与不少的经济体接轨,例如:统计网每两个月发表境内外文化产业讯息及趋势分析双月报,涵盖日本、韩国、中国大陆、英国、美国和法国的产业情势动态。文创产业界得到全面性的文化数据后可自我检讨并提升国际竞争力。若然特区政府期望香港发展成“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在文化数据建设方面就须急起直追。
数字服务具潜力开发文化数据
建立文化数据库无疑是个庞大的工程,政府可先从数字服务著手,搜集文化数据,聚沙成塔。
现时,康文署的五个官方流动应用程式“URBTIX城市售票网”、“我的图书馆”、“SmartPLAY康体通”、“智博行”和 香港太空馆的“星夜行”都储存了市民参与文化活动及相关消费的数据。开放这些实时的数据或许可提高“资料一线通”的更新频率。政府亦可定时发布数据分析报告,便利各界参考。
康文署亦可考虑进一步开发一个统一的文化流动应用程式,搜集各文化场地的节目表、预订次数、观众人次和观众反馈等数据。不过,单是今年11月推出的“SmartPLAY康体通”,面世不久便发生资料外泄的问题。在追赶文化数据建设的同时,政府须先严格把关公共网络系统的互联网安全。
建设数字政府是不少地区的目标,透过数据驱动的政策制订、评估及创新,因此文化数据亦是日后执行文化及创意产业政策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者林玥彤、周国心分别是团结香港基金的研究员、助理研究员。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