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党|财务委员会应肩负起更大的责任与担当

撰文: 01多声道
出版:更新:

笔者年初以来一直关注香港的财政问题,不仅仅是因为自2019年以来香港年年财赤运行,短短数年时间香港的财政储备已几近“腰斩”,更是因为⾧期滋润的“土地财政”松弛了香港的财政预算约束机制,养成了政府“大手花钱”的不良习惯,使得赤字运行有陷于常态化、⾧期化的可怕倾向。重塑合理的财政纪律、重回审慎理财的传统,是香港⾧治久安的客观要求。对此,特区政府自然负有义不容辞的行政责任,而立法机构也应扮演不可或缺的宪制角色,毕竟开启“议会民主”制度的英格兰议会,其成立的初衷就是要掌控国家的财政大权,避免这一权力落入国王之手而遭滥用。

来稿作者:周小稞

事实上,香港的立法会是清楚自己的这一宪制角色的。在立法会所设委员会中,负责审核及批准政府提交的公共开支建议的财务委员会是规模仅次于内务委员会的第二大委员会,立法会现有89位议员中有82位是这一委员会的成员。在财务委员会下又专设两个小组,即由44位委员组成的工务小组,负责审核政府在基本工程储备基金下用于工务计划工程及建造工程的开支建议;以及由34位委员组成的人事编制小组,负责审核政府有关开设、调配和删除常额与编外的首⾧级职位以及更改公务员各职级和职系架构的建议。财务委员会需要审核及批准的绝大部分议程都会先交由这两个小组进行审议并形成建议。

问题是,规模庞大的财务委员会是否真正有效履行了自己的宪制职责。今年以来,财务委员会一共召开了14次需表决的会议,审议了58项议程,其中27项由工务小组提交,18项由人事编制小组提交,13项由政府提交,主要是一些新增的开支项目。由工务小组和人事编制小组提交的议程基本上在小组会议中已被审议并获通过,提交财务委员会审核及批准只是走程序而已,只有为数不多的相关议程会在财务委员会的会议中被再次讨论,譬如说曾引发社会不少关注的“简易公屋”项目以及几项首⾧级职位的增设等。

财务委员会召开的这14次会议,虽然缺席的议员都在个位数以内,但遗憾的是没有一次会议获全员出席。同样重要的12次工务小组会议,也仅有一次录得全员出席,而缺席最多的是6月13日的小组会议,将近四分之一的议员没有到场,可能是因为当天审议的三个项目无足轻重,涉及的开支总金额不足“区区的”20亿港元。更让人忧心的是与会议员的参与程度。财务委员会展开讨论的18项议程中,参与讨论的议员一般只在10位左右,超过20位议员发言的只有一次,那就是“简易公屋”项目,当天罕见地有多达45位议员发声。工务小组会议的参与程度要好一些,但大部分议程也只有个位数的议员发言,而且积极发言的总是那几位议员。12次工务小组会议中也只有一次会议有过半的议员发言,而当天讨论的恰恰也是“简易公屋”项目。

与此同时,在议员有限的参与中,大家对项目的关注重点却往往并不在造价上,尽管财务委员会需要聚焦的恰恰正是项目开支的合理性。譬如说,对于工地平整及基础设施工程,议员们会关心安置补偿安排、文物及文化保育、项目设计及工程进度等,但却没有人质疑为什么工地平整费用会超过10亿港元、基础设施费用会超过6亿港元。再譬如说,搬迁沙田污水处理厂往岩洞的工程开支超过31亿港元,政府有关部门并提供了各项分类开支的金额,但却没有一个议员对这些分类开支提出异议。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预算造价高达325亿港元的北区医院扩建项目,虽然有议员质疑高昂的造价,但有关质疑过于笼统,根本没有触及到高昂造价的背后因素,而医务卫生局也只是泛泛回应便轻松过关。

笔者相信,在很多议员看来,政府的不少项目开支都存在著相当程度的瑕疵,不仅工期漫⾧,譬如有些工地平整需要花费十年时间才能完成,而且造价高昂,譬如可以列入吉尼斯纪录、总造价达到500亿港元的沙田污水处理厂搬迁计划。对于这些工程项目,大部分议员选择保持沉默,少数议员即便有所质疑,但最终还是和大部分议员一道批准了有关项目。在笔者看来,沙田污水处理厂搬迁计划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决策,但行政部门不愿意纠错,立法机构不愿意阻止,结果导致多达200亿港元的公帑已消耗其中,未来还会继续投入200到300亿港元,建成这全世界“绝无仅有”的岩洞污水处理厂。

今年9月5日行政会议批准了古洞站及屯门南延线项目的财务安排,古洞站最新估算建造成本约59亿港元,较2015年的估算大增近七成;屯门南延线建造成本预算约为158亿港元,较2015年的估算大增近四成。2015年至2023年间香港的整体通胀不到15%,何以这两大项目的造价上调幅度达到70%和40%?“行政主导”并不代表立法机构可以沦为“橡皮图章”,行政与立法的紧密合作也并不意味著立法机构需要淡化其监督与制衡的功能。笔者希望香港的立法会尤其是财务委员会确实肩负起对公共开支项目最后的“把关”职责,该质疑的要质疑,该批评的要批评,该指责的要指责,该否决的要否决。否则的话,未来势必会有更多类似古洞站及屯门南延线项目的案例,让香港的财政问题一步步走向失控的边缘,不仅危及香港社会的⾧治久安,也将波及“一国两制”的行稳致远。

作者周小稞是紫荆党政策研究院研究员。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