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香港基金|启德“启示录”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笔者多年前到访邮轮码头,当时跑道区的地盘仍未动工。早前重临旧地,参加在邮轮码头举办有关启德及九龙东交通问题的研讨会,驾车途中才惊觉当年接驳邮轮码头的道路已改道至设有空中花园的承丰道,而体育园及跑道区的发展项目亦进行得如火如荼,唯独是说好了的环保连接系统仍未有发展定案,策划超过三十年的启德仍是市区中的孤岛。

来稿作者:叶文祺、王云豪

变了样的环保连接系统

回顾当年第一张《启德分区计划大纲图》,已有环保连接系统的规划意向及概念走线,以连贯启德、九龙湾行动区及观塘行动区,而另一份《初步发展大纲图》亦有预留位置,作高架环保连接系统车厂及车站,但政府最后以技术困难、高昂的建造及运作成本为由,搁置有关方案,并以“多元组合”模式的环保连接系统所取代。然而,其实“多元组合”模式只是电动巴士/专线小巴、行人输送带及行人单车共用通道等运载量低的交通组合,实在难以应付超过15万的常住人口及数以万计的邮轮旅客和体育园使用者的交通运输需求。

加上启德跑道区的线性地形规划,邮轮码头位于跑道的末端,没有其他退路,若承丰道出现严重事故,有机会重现上月黑雨后石澳被孤立的状况。事实上,早前旅客滞留邮轮码头,并不是突发的单一事件,而是预示了未来启德的日常交通乱象,估算未来的“多元组合”模式并不能满足跑道区居民的日常通勤需要,更遑论处理邮轮码头及体育园的高峰人流。要让九龙东及时华丽转身成CBD2,发展一条中型的集体运输系统实在是刻不容缓。

重启集体运输方案的契机与挑战

说回当日的交通研讨会,主办单位邀请了“云巴”及“智轨”等营运商,交流各种补救九龙东集体运输方案。总括而言,两种运输方法的运载能力比电动巴士高,而建造及营运成本或会较传统轨道列车低。从“云巴”及“智轨”各自的优势及限制而言,“云巴”不用占据路面,若利用预制组件兴建技术,可大幅缩短兴建时间,但仍需要颇大空间安装桩柱;“智轨”则可在现有的路面行走,但车辆体积较大,行驶时会占用较多路面空间,未必能够完全适合现时的道路设计及使用法规。政府应尽快进行技术性及交通影响评估,衡量应用“云巴”、“智轨”或其他集体运输方案的可行性。

启德邮轮码头本是迎接外地旅客的“桥头堡”,然而一直只靠有限度的巴士及的士服务接驳。(资料图片)

进退失据的发展决定

启德邮轮码头本是香港一个重要地标,重要性尤如赤𫚭角机场,是迎接外地旅客的“桥头堡”,然而,启用后除说好了的高架环保连接系统被搁置外,码头一直只靠有限度的巴士及的士服务接驳。政府去年更有意改划码头旁两幅商业地作住宅用途,幸好城规会没有通过,否则会进一步削弱邮轮码头旅游地标的发展潜力。再者,缺乏交通配套的商业用地始终欠缺吸引力,当局进退失据的规划,令启德发展陷入胶著状态。

原本“云巴”及“智轨”或会是理想的环保连接系统替代方案,可惜政府已剔除在《启德分区计划大纲图》上有关环保连接系统的规划意向及概念性走线,亦没有在重要的地标建筑物预留位置作连接车站。因此,若再重启集体运输方案,有关列车未必能够无缝直达各重要地标,大大减低了乘客的便捷度。此外,政府亦未有预留车厂位置,随著各启德发展项目陆续展开,再另觅空间安置车厂将十分困难。事实上,现时承丰道上盖设有空中花园,未必能够容纳“云巴”或“智轨”等集体运输系统,或需要另觅走线。政府当年搁置高架连接系统的其中一个原因,正是由于难以在繁忙的观塘开源道兴建运输系统,现时启德的发展项目已陆续进行,在此阶段才加入“云巴”或“智轨”等集体运输系统会变得困难,成本更高,效益亦大打折扣。

基建滞后对未来发展的启示

近年政府虽提倡基建先行,但无论是起动九龙东,还是最近的北部都会区发展,所有重要的运输基建项目均落后于发展。进退失据的发展决定,更暴露了政府缺乏周详的发展策略,未能按重要优次,先建设重要的基建设施,结果拖慢地区发展,增加了不必要的工程难度及成本,效益更强差人意。

笔者认为政府应吸取启德的发展经验,未来发展项目应有更周详的设计及发展时间表。以交椅洲人工岛项目为例,在设计方面,建议政府可重新考虑以单岛设计取代三岛设计,除了增加可使用面积,更重要是减少三岛海岸线及连接各岛的基建成本;在工程流程方面,建议政府在进行填海同时,以预制组件方式在地底放置隧道及地下设施的组件,避免日后挖掘回填的基建工程,尽量把道路、铁路、停车场等设施放在地底,以腾空宝贵的地面空间。

过去香港亦曾经历经济下行,当时政府采取停止造地、减少土地房屋供应策略以应对楼市下滑。措施虽令楼市畅旺,但同时亦令租金飙升,市民越住越细,营商成本大增。笔者十分认同现届政府维持造地的决心,以避免重蹈长远土地房屋供应短缺困局的覆辙。然而面对经济再次下行,估算未来政府的财政储备或会出现赤字,政府必须更有智慧地策划公共开支,制定发展项目优次时间表,集中资源在较成熟的位置,追赶已滞后的基建设施,例如在已规划的北部都会区内的新发展区,先加快兴建北环线及有关跨境支线、连接洪水桥的港深西部铁路及11号干线等,然后才延伸有关干线及铁路,同步进行交椅洲人工岛填海及相关基建,制造土地储备,为香港的未来发展规划、经济起飞作好充足及全面的准备。

作者叶文祺、王云豪是团结香港基金副总裁、政策倡议高级经理。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