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控烟措施重惩罚轻鼓励 妄顾执法困难势适得其反

撰文: 01多声道
出版:更新:

政府现正展开为期两个半月的控烟策略公众咨询,当局称会以“管供应、降需求”、“禁宣传、减引诱”、“扩禁区、免烟害”及“重教育、助戒烟”作为四个重点策略,但仍十分依赖最易做的行政措施:大幅加烟税,基本招数亦离不开一个“禁”字,口号式的“世代禁烟”、禁宣传、禁火车头、扩大禁烟区。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更提出“眼神控烟”言论,被指离地之余也凸显官员有思维上的误区,导致控烟政策太注重惩罚,严重忽略了鼓励戒烟的重要性。

来稿作者:简永哲

本港现时约有60万市民吸烟,减少烟民数量,提升公共卫生水平是社会共识。卢宠茂称今次的公众咨询,希望以开放的态度咨询社会各界意见,以决定如何进一步降低吸烟率。局方提出的14项控烟建议,当中以再加烟税惹来最大反响,卢表示,世卫建议烟税占零售价75%或以上,惟本港烟税现时仅64%,与世卫标准仍有一段距离,故提出将每包烟的零售价增加至100元,以达到“75%标准”。究竟提升烟税占零售价的百分比,与控烟有何关系?翻查资料后,笔者发现两者之间全无关系。

根据“香港01研数所”整理世卫2021年报告的数据,在逾190个国家或地区中,只有不足40个国家或地区的烟草税达到世卫建议的“75%标准”或以上,然而以上国家或地区的吸烟率却有高有低。以法国为例,当地的烟草税占零售价83%,吸烟率却高企在28%,远高于全球的平均数。至于全球烟草税占零售价比重最高的芬兰(88.2%),当地的吸烟率也有15%,比香港吸烟率高出一截,反映烟税高低与吸烟率之间其实没有直接关系。况且,本港香烟售价和内地、澳门、东南亚等邻近地区之间差距甚远,导致私烟问题持续猖獗,而逢加烟税必定催旺私烟销售,这个反效果十分明显。

向来以售卖香烟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报贩业界一直是加烟税的“受害者”,自财政预算案增加三成烟草税后,非法私烟泛滥,大大打击合法零售,导致报贩收入大减。业界指非法私烟网站、传单等宣传及销售随处可见,质疑有关部门执法不力,对私烟党袖手旁观。加烟税促使烟民转买私烟,这是现实中的连锁反应,但当局对此一直回避,海关亦没有公开在加烟税的同时,加强了多少侦缉私烟的人手。卢宠茂则形容有关说法是“侮辱政府控烟决心,亦侮辱市民”,坚持政府加烟税是控烟重要手段。局长这种回应方式,明显是情绪宣泄居多,无助理性讨论控烟策略。

从现实角度去想,如要扩大禁烟区、禁止“火车头”、全面禁止管有电子烟等另类烟草产品,这些都需要极大人力及行政成本,更重要是执法上非常困难。扩大禁烟区必须同时配合扩充控烟办人手以加强执法,众所周知,控烟办一直招聘困难,现时常规编制约125人,要在18区执法,每区已不足10人,如再扩大执法范围,甚至要规管难度更大的“行动中吸烟者(火车头)”,需增聘多少人?至于要打击管有电子烟的话,如何侦查是一大疑问,若要像打击毒品般去做,警方、海关够人手做情报收集、巡查、搜证调查等工作吗?笔者相信,经过这么多年的尝试与失败,当局应该明白,以加重惩罚方式控烟,如没有庞大执法队伍配合,根本难以收到实效。

或者卢宠茂其实也知道执法困难这一点,所以他早前在立法会回答议员提问时,才提出要建立一种“文化”,“有人攞支烟出嚟 全场睥住佢!唔信佢一个打咁多个”,结果被嘲所提倡的是“眼神控烟”大法。局长提议的方法,其实就是所谓“群众压力”,这对于资深烟民明显无用,而对于越来越强调我行我素的新一代,这个方式会有用吗?

因此当局在今次咨询中,就提出“世代禁烟”,即禁止某出生年份后的年轻人买烟,希望创造“无烟世代”。卢宠茂解说时形容下一代为“白纸”,社会应教育他们吸烟危害健康,认为“唔好再强调咩权利呀自由”。事实上,新西兰的确推出类似“世代禁烟”措施,但当地政府没有禁止另类烟,而香港早前已经立法禁止了加热烟、电子烟等不少外国视为戒烟治疗的产品。

吸烟是一个成瘾行为,对于一个在身心上依赖香烟,不是“话戒就戒”,当中需要一个过程。政府如果经常以立法、禁止角度出发,将最关键的“重教育、助戒烟”策略放到最低,轻轻带过,可以预见这套控烟策略很难收到当局所预期的效果。笔者认为,最应该亦必须投放大量资源去做的控烟教育工作和协助戒烟服务,如果仍严重不足的话,要建立“无烟世代”只会沦为口号,就像生日许愿说句“希望世界和平”一样而已。

作者笔名简永哲,现为自由工作者及公共政策顾问。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