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新田科技城分阶段推进 有序发展勿因快得慢

撰文: 01多声道
出版:更新:

北部都会区是未来香港发展重点所在,当中核心项目“新田科技城”的土地规划,正在进行公众咨询,不少人也集中讨论土地用途分配、批地方式等基本规划构想,但公众似乎忽略了很重要亦最实际的发展步骤和时序。

面积多达627公顷的庞大项目,要做到有序发展并不容易,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如果搞不好,纵有美好计划完善构想,也随时会大大影响整个科技城最终发展面貌,导致超支延误,又或者空有硬件,没有具质素的企业进驻。

来稿作者:徐毅兴

根据政府的新田科技城(包括落马洲河套地区)土地用途预算,创新科技园区约占300公顷,住宅和混合用途约占60公顷,物流、贮物和工场约16公顷,其余200多公顷是公共设施、休憩用地、美化市容地带及新建道路。当局暂时只大致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当中有些基础项目是必须先做的,例如净水及厨余处理设施、食水配水库、蓄洪设施等,这些都纳入了第一阶段工程。另有些项目是必须一步一步做的,次序不可调转﹐例如要先起好在科技城西南边缘位置的“专用安置屋邨”,才可正式收回某些地段,继而安排受影响的寮屋户入住安置屋邨,这批合资格人士预计2031年入伙,是最先“入城”的一群居民。

显而易见,如此大面积的新田科技城,必须深思每步发展次序,不可能一次过先大量建厂建屋,但创科企业又完全未到位,令整个发展犹如鬼城。政府的规划图现时仅笼统地指新田公路以北及沿公路边的土地(大部分属创科用地)是第一阶段发展范围,首批新创科土地的平整工程于2024年年底动工,而有关熟地最早可于2026年供应。至于新田公路以南的公私营房屋土地、拟议新田站附近的混合用途土地等大都归入第二阶段发展范围,这样简单上下划分一半就当是分段发展,实在过于粗疏。

笔者认为整个科技城发展应细分几个阶段,按功能及基建定位划分,以平衡及协调大量工程项目的进度。首先发展的应是近新田站(即邻近“专用安置屋邨”的土地)以及毗连落马洲河套区(兴建中)的土地,之后由这两个地方辐射出去,逐步扩展。落马洲管制站的创科用地、拟议中的洲头站及其附近的混合用途土地,以至新田站以东的政府/社团及文康用地,都可作第二、三阶段发展。其他区可再之后发展,最重要是做好一个区域,再做另一个。

其实吸纳创科企业也要按部就班,一次过叫大批企业进驻,同时开展科技项目,也不是理想做法。创科局将会进行发展创科产业链的顾问研究,为新田科技城不同地块建议特定的创科用途,包括上游(研发)、中游(原型或应用开发)及下游(制造)过程。笔者建议要有序地按实际需要逐步发展,需时较长的研发工作,可先主力兴建这类别的厂房,到适当时候再设立有关科技应用开发的大楼,到后段时间有需要时才建造大型厂房。一步一步发展,同时房屋的数量亦以同样步伐配合兴建,这比起一声号令就同步大兴土木理想得多。

实际操作方面,试想想,新田科技城第一阶段300公顷创科用地项目率先开工,700万平方米的总楼面面积,已动用了极大批建筑工人及材料,以现时本港建造业人手短缺的情况,即使输入外劳也未必应付到。如果第一阶段兴建途中又开展一大堆第二阶段项目,当中包括政府和私人发展商的工程,可以预见,单是科技城地盘内已经要互相“抢人才”,到时建筑材料会否因短缺而涨价,推高建筑成本?如此一来,政府可能又要向立法会申请增加拨款。此外,一大批工程同时进行的话,当中的运输问题也必须考虑周详,建筑工人及材料要有序到位,难度不低。

政府预计大部分新田科技城的居民,可于2034年北环线开通时迁进,但现时有意见认为科技城的住宅供应仅5万多伙,远远不足够应付未来城内可能逾20万个就业机会。国家主席习近平今年5月在河北省雄安新区考察后指出,推动新区发展需要分阶段、分步骤、稳妥有序进行,多次强调要发展要“紥实”推进。如日后政府顺应民意增加住宅用地以满足需求,笔者相信,再细分多两三个阶段逐步推进,令整个北都区稳妥紥实发展是必须的,这亦是最务实的做法。欲速则不达,有序地分四至五个阶段发展,才不会令这个北都区关键项目,重蹈以往其他大型项目的覆辙,因快得慢。

作者徐毅兴是任职跨国企业的八十后工程师,对城市规划、旧区重建犹感兴趣。文章的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香港01无关。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