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发展新田科技城如开僻新市镇 须加大建屋量打造活力社区
北部都会区是未来香港的核心计划,区内重中之重的“新田科技城”土地规划咨询已开始,其占地达627公顷土地,有21.5万个就业机会,总面积比以前的“新界东北发展区”还要多,规模之大,回归后罕见。笔者认为,科技城咨询不止是科技业界需要关注,应该有更多市民参与其中,因区内除科技相关地段外,还有公园、住宅等不同项目,而住宅量暂只定为约5万多伙,这是否足够而又真正善用珍贵土地资源呢?又会否造成跨区上班问题加重交通负担?这些都牵连民生问题,实在必须广泛咨询。
来稿作者:袁顺围
行政长官李家超早前已亲自主持过“北都区督导委员会”会议,由财政司司长主持、专家及社会人士组成的“北都区咨询委员会”亦已埋班开工,而咨询委员会辖下会再分为4个小组,涵盖土地及环境保育、产业发展等范畴,规格极高。北都区中心地带的“新田科技城”,将有两条具过境功能的铁路覆盖,包括拟议中的北环线支线,通往新皇岗口岸,另一条是现有的落马洲支线。可以预见,未来科技城不止亦不应该是一个只有科技企业大楼的重镇,最理想是打造到一个四通八达的宜居宜业优质社区,以用尽其地理及交通优势。
现时政府抛出的新田科技城土地用途建议,约300公顷作创科发展,提供700万平方米楼面面积,相当于17个香港科学园,其余就包含住宅、湿地保育公园、公共设施及道路等等。这个比例是否恰当,有相榷余地,因当中“住宅及混合用途”仅60公顷,只占总面积不足一成,单位供应量只有5万至5.4万伙,7:3比例下,即3万多伙为公营房屋,私楼约1.5万伙。简单计算,科技城有逾20万个就业机会,至少12万个是创科职位,即使加上当局预计兴建的6,400伙人才公寓,仅1.5万伙私楼肯定远远不够创科人才居住,3万多公营房屋单位也不应供这类人士入住,如此一来,又要数以万计人跨区上班,岂不违背整个北都区职住平冲的大原则?
笔者认为,新田科技城应参考内地例如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新加坡纬壹科技城或三藩市湾区Mission Bay等规划,采用混合式平衡发展,尽量兴建多一些住宅,连同教育设施及商业项目,提供充足的生活配套,令大部分创科人才可以在城内安居乐业,建构15分钟生活圈,免却跨区甚至跨城市上班之苦。政府应考虑加大科技城整体建屋量,更弹性地调整公私营房屋比例,如将之转为6:4或5:5比例,以满足实际需求。这样可增加创科人才前来“加盟”的吸引力之余,同时也减少跨区交通负荷,一举数得。
政府指新田科技城会与深圳重点创科发展集群形成强大的协同效应,驱动香港发展成国际创新科技中心,这里亦将成为一个优质、健康、绿色生活的新社区。代表科技城将来不会只是一个大型工业邨,放工时间后乌灯黑火、人迹罕至,而是一个充满活力,日夜以至周末也人气鼎盛、繁华兴旺的区域,要达到这目标,商场及一些娱乐设施也必须包括在内,务求令城内一应俱全。笔者相信,发展科技城就如开僻一个新市镇,希望政府以这个思维规划,广纳更多市民意见,一切自会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作者袁顺围从事物业管理近十年,曾任职房屋事务主任。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