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珮帆|伦常惨剧揭市民精神健康亮红灯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继钻石山耸人听闻血案后,深水埗又发生一宗印巴裔家庭伦常命案,3名幼童怀疑被生母用枕头焗死,实在让人痛心难过。两宗个案背后或折射出市民精神健康状况出了问题,而3天内发生两宗轰动社会的惨案,无疑是敲响了警钟,警示社会必须重视精神病患者的照顾问题,特别情况较严重的个案。政府和公众必须联手努力建立一个关爱社区互助网络,向隐蔽的悲情户及时伸出援手。

来稿作者:葛珮帆

据悉,钻石山杀人者有精神病史,被诊断患有妄想性精神分裂症,需要定期覆诊,并曾住院治疗且有暴力行为的纪录。虽然警方声称印巴裔家庭命案的女疑凶没有精神病纪录,但虎毒不吃儿,作为生母却狠下心肠杀女,很可能是其精神状况出了问题,才会干下这有悖伦常的行径。

香港针对患精神疾病的重大个案,是无限期医院令,即变相终身监禁且不得假释。如1982年元洲邨安安幼稚园斩人案;2010年荃湾享和街弑母杀妹案;2011年葵盛东邨连环凶杀及伤人案,法院在参阅精神科报告,确认对社会构成危险,判入无限期且不得假释的精神治疗。

对患精神疾病的杀人案重在预防,一位精神障碍者的犯罪历程,经常是复杂的,不仅会受到精神疾病的影响,也会与其社会环境、成长状况、家庭结构、成瘾物质使用等因素交互作用,除了稳定精神疾病以外,也需要针对其社会适应的不良因数给予处遇,并协调社区辅导的力量。

医生无时间晤诊 患者无法长期留院

值得重视的是,香港的精神科资源严重不足,现时香港精神科专科医生和人口比例是1:20000,远低于世卫建议的一倍。全港只有456名精神科医生和600名临床心理学家,却要照顾730万人,以致轮候政府精神科门诊新症动辄要等上1年半。笔者亦曾接获个案,指其于3月预约精神科诊症,却要轮候至2024年10。即使获医生接见,在短短6至8分钟会晤,也难以让医生掌握到其病情有多严重。精神科资源的严重不足,亦导致精神病患者无法长期留院治疗,在未有全面复原的情况就要被迫回到社区,终或酿成惨剧。

《施政报告》提出设立18 区“关爱队”,推展地区的关爱活动,例如探访有需要人士;亦会协助处理突发和紧急事故。公众期望社署和相关部门与“关爱队”紧密联系,重点关注一些隐蔽基层户面对的压力,定期评估风险,及时提供支援,遏止伦常惨剧发生。当局亦可参考外国做法,为社工提供训练,让其可为一些患有抑郁或情绪问题的病人提供简单心理辅导,纾解病人内心郁结,可起防微杜渐作用。而对于少数族裔,《施政报告》更表明要进一步强化支援,包括增加聘用少数族裔人士出任劳工处的就业助理和一般助理,以及试行设立为少数族裔人士提供情绪支援及辅导的服务中心。

立法会议席葛珮帆呼吁市民多关心身边亲友,并提醒有需要的亲友寻求支援和辅导。(资料图片/郑子峰摄)

关爱队和社工需要少数族裔当

香港居民绝大多数都是华裔,但少数族裔也是这个国际大都会的一分子。根据2021 年人口普查数据,全港少数族裔近62 万,倘不包括30 万外籍家庭佣工,南亚裔人士占比最大,达9.6 万。民青局、各区关爱队和社工可考虑招揽一些少数族裔当义工,让其专责为同乡做家访,令有情绪或精神问题患者愿意打开心扉,既可避免悲剧发生,也显示社会关爱少数族裔,推动种族和谐。

长远来说要解决问题,还是要投入足够资源,聘用足够人手,让所有患者都得到更好的照顾和跟进。期望政府在引入及培养人才两方面入手,研究放松门槛,从大湾区引入医护人手,同时增拨资源,加强培训及挽留本地医护的措施,以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此外,家庭暴力发生的背景和原因往往错综复杂,当事人及时寻求适切的支援和辅导,及他们身边亲友的关心和支持尤为重要,笔者呼吁大家多关心身边的亲友,并提醒有需要的亲友寻求支援和辅导。

作者葛珮帆是立法会议员(选举委员会界别)。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