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摘下污名化有色眼镜 支援精神复元人士的需求
急促的生活节奏,高压的工作环境,无疑埋下香港人精神压力过高的种子。精神病不可怕,可怕的是社会上各种“有色眼镜”,无情地将精神复元人士者推向黑暗的深渊。许多精神复元人士希望得到别人的接纳,也希望能够重过正常人的生活,却受到社会对精神病污名化的高墙所阻碍。为甚么我们能够包容残疾人士、生理病患者,却不能接纳精神复元人士?
来稿作者:骆俊伟
香港生活环境等因素少不免会影响市民的精神健康。根据MindHK的资料,约6成香港成人正经历较差的精神健康状态,每7位香港人中便有一位曾经历常见的心理疾病,可见精神复元人士常见。笔者曾经亦受心理问题困扰,了解到精神复元人士者内心的挣扎,虽明白到自己的状况,却因标签化的目光而不敢打开心扉,分享自己的难题。
精神复元人士污名化无可避免?
污名化所衍生的耻辱感促使精神复元人士者讳疾忌医,错过控制病情的时间,严重削弱精神健康服务的效果。目前世界各地都重视社会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以提高社会的接纳程度,并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状况。虽然港大精神学医学教授陈友凯表明“99.9%精神复元人士者在99.9%时间没有安全威胁”,呼吁公众勿将暴力行为与精神复元人士捆绑,但每当精神复元人士者发生暴力犯罪时,偏见与歧视便会再次被无限放大。
污名化的根源来自公众认识不足,欠缺同理心。所有人都不想被歧视,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何社会觉得精神复元人士者不介意被歧视?若社会能多一点关怀与包容,实现社区共融,相信能够为病患带来正面的帮助,助力他们积极面对问题。惟目前教育、宣传的成果效益未如理想,例如美国政府曾设立反歧视精神复元人士的网站以教育大众,但数据显示约九成人于进入网站一分钟内离开,反映计划效果存疑。为有效缔造精神复元人士者友善的社会,政府消除污名化工作任重道远。
认知待提高 以电影助消除污名化
英国此前透过社会媒体,如电视、电影等提高公众对精神病的认识,结果发现媒体活动,对公众态度有一定的正向影响。笔者建议政府可透过推出更多剧集、电影,持续传达去除污名化的讯息予大众。以电影刻画患者的世界,宣扬反歧视讯息能够透过不断的潜移默化,让社会了解精神复元人士者的生活与需要,更容易产生社会共鸣。
香港常有以电影带出社会的写照,惟以神复元人士为题的港产片却屈指可数。数年前电影《一念无明》描绘躁郁症病人的世界,并诉出医疗体系对精神复元人士的忽视。其中一幕,精神科医生机械式询问患有精神病的主角“心情点?食唔食得?瞓唔瞓得?有无食齐药?有抑郁就加药”,整个诊症过程不足一分钟,没有任何意义,以此批判医疗制度的去人性化,并控诉社会只依赖药物治疗精神复元人士者,电影在当年成功引起社会对精神复元人士的欠缺支援关注。
强化辅导员的角色 支援精神健康需要人士
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精神专科轮候时间长,导致病情恶化的情况甚为普遍。为加快处理专科需求,诊症时间自然缩短,使病人的真正需要被忽略。在此恶性循环下,精神复元人士者的状况只会每况愈下。现时有逾29万名精神科病人,惟同期只有385名精神科医生,以下推算的比例下,医患比例是1:761。面对精神科医护人员不断流失,但精神复元人士却有增无减,可见香港精神科“睇症难”的死症。
另有研究发现,精神病多于青少年时期发病,惟大多未有及早发现与治疗,继而导致病情恶化。笔者认为辅导员是支援精神复元人士的第一关把手,有助协助病人解决早期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建议在“一校一社工”的体制下加入辅导员角色。相对社工,辅导员更擅长以心理学角度,了解学童的心理环境,并带领他们走出心理阴影。同时辅导员可担任校内的精神健康教育大使,向师生家长介绍精神复元人士的知识与处理方法,使有需要学生及早尽早进行治疗,减少精神专科的负担。
减少精神复元人士歧视,建设共融社会从来不是一个口号,而是需要整个社会坐言起行的工作。公众须抛开成见,接纳彼此;政府应强化辅导员在治疗精神病的角色,以期分流专科的负担,让患者的真正需求得到照顾。从今天起,尝试摘下那有色眼镜,重新认识精神复元人士,会发现他们并不可怕!
作者骆俊伟是立法会A4联盟研究部研究员。文章的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香港01无关。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