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莉珊|法国暴乱似曾相识?特区政府需要先考虑的两个问题

撰文: 01多声道
出版:更新:

一名17岁黑人少年遭警员开枪射杀,事件在互联网上发酵,瞬间激发万千群众上街示威,然后演变成全国性的暴力事件,甚至被法国媒体称为“20年来最大的全国暴动”。暴力事件波及多个城市,数以千计的店舖、汽车遭打砸焚毁,让浪漫的法国瞬间成为暴力战场。

这一切对香港人来说是否“熟口熟面”?

来稿作者:杨莉珊

一件全民关注的社会事件、虚拟世界中的情绪催化、外国媒体的推波助澜,让一些潜藏的社会问题快速演化成情绪,成为街头的暴力事件,而更类似的是大批年轻人担纲前线冲锋陷阵的主角。这不就是2019年香港“黑暴事件”的剧本?

当我们事过境迁再看法国的暴动,与香港的“黑暴事件”互相印证,我们应该学到什么?我们又应该做些什么?笔者认为,特区政府最少有两方面需要深思。

首先是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社交媒体的关键性作用,就连马克龙总统也坦承大部分上街的少年都是受到网上社交平台的鼓动,从推特脸书youtube 电报等,只要是语法国相关的 就是跟暴动相关的消息,主动推到读者眼前,让社会情绪是不可挡。 有法国媒体还留意到一个有趣现象,推特在法国的伺服器前几天意外出现故障,当天法国暴动的强度明显弱化。

社交平台与互联网在香港黑暴当中也曾发挥关键作用,特区政府事后曾经表示会重视参与各种网上社群,一方面收集青年群体的“真民意”,另一方面透过不同平台与市民沟通。三年过去,社会没有感觉到特区政府在营运新媒体方面有寸进,笔者只是担心一但在有谣言从互联网的社交平台进入香港并快速影响民意,特区政府还打算倚靠特区员警来“再打一场硬仗”?

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国际大都会,特区政府怎样从国家安全的角度与世界共处?法国的经验告诉我们,当自身出现问题的时候,很难寄望于所谓的"国际朋友"。当法国未镇压暴动而疲于奔命的时候,《纽约时报》、美联社和CNN等美国媒体不仅对法国骚乱大肆炒作,同时还冷嘲热讽地表示,法国和美国一样,也有著“系统性种族主义”。彭博社援引美国银行数据称,在法国大暴乱期间,曾有高达46亿金额的美元从欧洲流入美国。显而易见,只要法国这场暴乱无法平息,美国就能毫不费力地收割欧洲资本。

利益所在,香港一旦陷入动乱,将成为部分西方国家发财的机遇。回想当年香港黑暴之时,西方媒体也将暴徒美化成“民主斗士”,将特区政府抹黑为“暴力政权”。与法国几乎相同的是,暴乱也让香港出现比较明显的资金外流,直接冲击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虽然特区政府在回归文稿当中多番强调资金明显流入,但笔者相信股市是“最诚实的”,当恒生指数在上半年的表现在全球40个主要金融市场仅列倒数第五名的位置,说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已经受到严峻的挑战。

资金并不会因为特区政府多喊几个口号便转回香港,能否提供一个安全稳健且富有机遇回报的营商环境,才是资金所关注的焦点。特区政府要如何让国际投资者感受到香港的经济活力已经“春风吹又生”?这是香港特区政府与金融界仍继续努力思考的第二个问题。

作者杨莉珊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香港(地区)商会会长。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