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就住屋和医疗问题,特首敢为天下先吗?

撰文: 01多声道
出版:更新:

行政长官李家超在特区成立二十六周年酒会致辞中表示“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这其实是习近平主席于去年特区成立二十五周年讲话中对特区官员的要求,要求特区政府“切实排解民生忧难”。然而一年过去了,蜜月期也好,磨合期也罢,今年便要见真章了。笔者以为在特首李家超第二年任期中,有两项可测量的指标项目:住屋和医疗。且看特区政府和一众官员在特首李家超的带领下,能否“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敢为天下先?

来稿作者:蔡诚

住屋问题在于平衡和制约,并协调各方利益的决心和能力

香港住屋问题的“住得贵、住得细、住得差”,固然涉及不同因素,根本问题仍然是供应不足。足够的供应是政府处理住屋问题的底气,故此拆墙松绑、加快觅地建屋、增加公私营房屋供应,是解决居住问题的重中之重。但因为背后涉及极其庞大的利益,导致政府每次都会受到众多阻挠。

在资本主义社会,各方争取更大利益是合理的,但若是失去平衡和制约,则会导致民怨四起,这也是回归后数次社会动荡的主因之一。此时,便需要政府做好规则的订立和仲裁者,要有坚定的决心,先要“压得住场”、“顶得住压力”,制约对长远对社会有害的行为,但同时要尊重各持分者追求利益的期望,要能制定出合理、健康、可持续的土地房屋政策,来妥善平衡处理各方利益需求。

现时就收回粉岭高球场土地建房一事,已演变成公关战、舆论战。此战成败,已然成为特区政府在土地房屋政策上,其决心和意志的指标。若此事政府避而不战,或是未能彰显坚定立场,则其他涉事利益团体日后只会得寸进尺。

医疗问题在于能否在落实改革,并促进公私营、医社、医药业合作

香港医疗问题中,有论者指出医疗问题盘根错节,只能徐徐图之。然而,笔者认为就促成公私营、医社、医药业合作,却是可以短期内落实见效的。

首先,现有私营医疗资源是现成的,不用再招聘培训人手。把定期覆诊、轻症或检查类的个案转介到私营体系中,能迅速缓减公营体系压力。

其次,但有论者认为现时《基层医疗健康蓝图》中的地区康健中心成效不彰,其服务功能与长者中心几近无异。笔者认为改善的关键是地区康健中心透过公私营合作,能为提供价格相宜的检测筛查服务。可知香港很多癌症个案,多在晚期才被发现,如被喻为“沉默杀手”的肝癌等。若能被早发现这些癌症,既能有更好的治疗效果,更能大大减轻治疗成本。

再者,现时医学发展一日千里,不断有新药物推陈出新,然而病人却难以获得:一来是药物注册和入药程序繁复费时;二来是成效更佳的新药多需自费,而且价格昂贵,却并未纳入关爱基金、撒玛利亚基金的资助范围;三来很多儿童癌症和罕见病个案都偏少,数据未必足够付合要求,而且需要安排癌病儿童进行对照实验也有严重道德问题(意即两组病童在不知情下,一组接受真正药物治疗,另一组则只接受无效安慰剂),而儿童癌症发展迅速,病童未等及便因病逝世。

笔者建议当局首先启动检讨现时药物注册和入药程序,并在年内提出改进效率的计划。另外,可提供不同诱因,鼓励非牟利机构(如:儿童癌病基金)、商界和医药界合作。政府可因应商业机构的捐助,提供配对资金,令有关机构提供更多药物资助等经济援助;而当局亦利用是次药物注册和入药程序的检讨,促成和医药界企业谈判协商,要求为病人提供更多药物折扣和药物资助计划。

由治及兴,缺的不是方法,而是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担当

解决住屋问题是香港能否长治久安的关键范畴,具重要政治意义;改善医疗服务,体现政府对市民的关怀,则能抚慰和安定人心。要解决上述两个问题,缺的不是方法,而是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担当,去面对众多利益团体和因循守旧的规章,改变遇难则避、“唔做唔错”的怠政习气。

令香港能长治久安,由治及兴,是习近平主席对特区官员的要求,也是整个中央政府的意志、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一环。若去年中央评核特首李家超表现的重点在国安方面的“由乱到治”,第二年任期的评核将会是民生方面的“由治及兴”。笔者衷心希望特区政府和一众官员在特首李家超的带领下,能“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就住屋和医疗两项急切的民生议题上,敢为天下先!

作者蔡诚从事公共关系及政治游说行业多年,是帷幄顾问有限公司的创办人。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