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沛良|维持人口结构可持续 生育及人才政策同样重要
香港人口老化已成趋势,过去30年香港生育率持续下跌。最新数据显示,本港人口出生率只有0.8%,即是每位女性生育0.8名子女,排名全球最低。本港现时已步入超高龄社会,2021年每5个港人,就有一个是65岁或以上的长者。预计到2040年,少子化及老龄化情况将进一步突出,香港的人口金字塔将会出现倒三角形。
来稿作者:陈沛良
人口结构变化对社会影响深远,首当其冲的就是适龄劳动力减少。社会老龄化加上香港人口连续3年出现净流出,不少行业人手短缺问题严重,影响业界运作,甚至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人口老化对医疗及福利的需求加大,医疗、安老等公共财政负担亦会不断增加。
虽然政府已推出不少措施鼓励生育,例如增加子女免税额、增加托儿服务、增加产假、男士侍产假等,但仍无法推高生育率,生育问题亦不是一时三刻可以处理。
诚然,社会环境、政府政策是决定生育的其中一个考虑因素。要提高生育率,政府需要在经济、房屋、就业、教育、医疗等多管齐下创造有利生育的条件,扫除年轻人的后顾之忧。不过,少子化及老龄化是世界性难题,很多发达经济体同样面对这个问题,各地推出鼓励生育的措施都大同小异,效果亦未如理想。
笔者问过身边的年轻同事,以及透过其他渠道了解青年人对生育的看法。现时的青年教育水平提高,接触到更加多元的文化,对生育、养育的想法或者已经改变,部分人更加注重个人价值及自由,不愿意被传统生儿育女思想约束。
笔者分享这个例子,是想指出,今日的年轻人观念转变,不是政府推出利好政策,就可以鼓励市民生小朋友,甚至解决人口老化问题。对于想生但因为各种现实压力而推迟甚至改变生育计划的人,政府要精准对焦他们的需求,提供家庭友善的社会环境;但面对选择不生的人,无论鼓励生育政策如何好,相信都很难改变到他们的想法,我们要尊重这部分人的选择。
讨论解决人口结构失衡的问题时,大家往往聚焦在生育政策,忽略了与人口息息相关的人才政策。人口流动是世界大势,笔者认为可以从机制引才、环境留才及培训育才三个方向入手,为香港补充人才,令人口结构可持续。
机制引才
过去两年香港劳动人口流失超过10万人,当中不少都是年轻人及专业人才,设立机制吸引人才来港发展是快速填补缺口的方法。政府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功夫,包括推出高才通、设立人才窗口、扩大人才清单等,值得肯定。政府未来要持续检视各类人才入境计划,按实际情况优化,更主动吸引人才来港发展。
引才之后更重要的是留住人才。数据显示,通过专才计划来港的人才,只有12%在居港满7年后申请成为香港永久性居民,反映他们决定长远留港发展的意愿不高。
环境留才
有研究指出,居住成本高昂是影响香港吸引、挽留人才竞争力的一大因素。国际公共政策顾问机构最新发布的国际房屋负担能力报告指,本港依然是全球楼价最难负担的城市,一个香港家庭需不吃不喝18.8年才能置业,连续13年蝉联全球最难负担楼价城市榜首。居住成本高昂令在香港的生活成本上升,亦削弱了香港能以优厚薪酬及发展潜力吸引人才的竞争力。
政府要思考、深入研究吸引人才留港的考虑,并对症下药提供诱因、配套,减少人才留港的生活负担,让他们可以放心在香港扎根发展。同时,政府亦要以更广阔的视野规划,创造开放、包容、舒适的环境,令来自不同地方的人才,更融入香港的社会及文化,提升他们对香港的归属感。
培训育才
培育本地人才亦是完善人口结构的重要一环。政府除了要完善现时大力推行的STEAM教育,亦要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产业发展日新月异,而本港职业教育却跟不上企业技术更新的节奏,在课程设置、教材、实践等各方面都与企业需求脱节,未能与时并进。
政府有责任提高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及认受性,对准企业需求,紧跟产业、行业发展步伐,并按需要不断调整、更新课程设置,以做到与时并进。另一方面,政府亦要在制度层面发力,吸引企业主动与职业教育学校、课程对接,才能真正实现学生与企业共赢。
概括而言,无论是本地人才还是外来人才,政府要让大家看见,在香港发展事业有前景、有未来,在香港生活是最好的选择,从而吸引更多人才选择在香港发展、定居,为香港各行各业培育多元化人才,平衡香港的人口结构并做到具可持续性。
作者陈沛良是香港立法会议员(选举委员会)、保险公司总经理。文章的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