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外劳谁拍板?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劳工及福利局有意输入建造业及运输业劳工,或参考院舍输入护理员特别计划,设定一个输入名额。餐饮业界亦表示,据了解政府将输入2000名人手。局长孙玉菡表示,会优先保障本地市民就业。

香港部份行业缺乏人手是不争事实,医护界是最好例子。观乎院舍护理员、建造业及运输业的例子,政府似乎是针对个别行业的人力需求,再由相关政策局拟定输入外劳的具体方案,例如名额及条件。

需求落差不能只靠输入解决

毫无疑问,输入外劳的方案要按个别行业的需求而定。举例说,本港地盘工人由2017年第四季的约12.3万减至去年第四季的10.7万,同期空缺大幅缩减61%。但除此之外,行业性质亦为重要因素。例子本港教育界的职位空缺在五年间由约3900个大增至7800,升幅接近一倍,但教学工作除了语言,也涉及对课程的掌握,甚至是对香港社会的了解。又如社会工作服务,空缺近五年也增加了接近五成,但不一定可以透过输入外劳填补,更重要的是培训本地人手。

由此可见,输入外劳不能只看个别行业的需求,也不能由政策局各自决定,政府要从高层次统筹规划。当劳动人口的供应和需求出现落差,不同行业之间又分布不平均,官员除了输入外劳,更要从教育、培训等途径调整市场结构。事情本已复杂,再加上人口老化及移民潮,政府必须分析数据,科学制定政策。

结构趋势涉及统筹规划

除此之外,本港就业人数过去十年由365.8万轻微减至去年的361.3万,跌幅百分之1.2,但与此同时,在中外资公司工作的人数由38.8万上升至46.8万,增幅两成。当中性质为地区总部以及地区办事处的就业人数其实也在下跌,办事处的则大升接近七成,反映在香港设立办公室的中外资逆市扩张,聘请愈来愈多人手。当局若关注本港的营商环境,这类背驰数据所反映的结构趋势尤其值得研究。

政府目前设有人力资源规划委员会,由政务司司长领导,包括商务及经济发展局、教育局、劳工及福利局等多名局长以及社会人士,统筹宏观的人力资源政策及措施。然而这届政府似乎依赖输入人才计划以应对劳动人口短缺,在回应立法会议员时更形容相关政策“有优化人口结构及提升人力质量的果效”。当局虽在2015年完成《人口政策——策略与措施》报告,惟至今仍未专门为人口政策设立委员会。欠缺顶层设计,如何面对人口老化、M型社会,还有25岁至39岁市民大量移民所产生的结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