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香港基金|中西结合治理慢性疾病 病少啲开心啲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糖尿病是本港主要的慢性疾病,亦呈现年轻化趋势,情况令人忧虑。医院管理局资料显示,全港有约70万名糖尿病患者,即每10名香港人就有一名,其中有20%患者在40岁前发病。需要注意的是心脏病、中风、神经病变、肾病等都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而且病人治理需长时间服用药物、严格控制饮食及生活,因此治疗、药物、服务等医疗成本高昂,为香港医疗系统带来沉重负担。

来稿作者:王颖祺、夏楠

政府于去年底发布《基层医疗健康蓝图》,强调将医疗体系的重心转向以预防为重的基层医疗机制,而预防及控制慢性疾病,特别是糖尿病及高血压,就是策略之一。为达到此目标,政府将于2023年第四季推出为期三年的“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导计划”,先以糖尿病及高血压这两种最普遍的慢性疾病作为介入点,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资助,在社区层面满足其医疗和健康需要。计划亦希望加强市民的健康意识,及时介入及主动控制病情,以减低对医院服务的需求。同时,政府可以借此针对高风险市民进行健康规划,并联同社区网络、私营专业服务提供者,包括家庭医生作进一步跟进,接受适当预防、治疗和疾病管理服务。

中医可与西医互补治理糖尿病

现时治疗糖尿病以西药为主,透过矫正血糖代谢异常,改善胰岛素功能,配以饮食及运动疗法控制病情。事实上,中医在预防及治理糖尿病也有一定效果,可与西医互相配合,取长补短。许多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很多单味中药如黄芪、黄连、干地黄、山药及人参等具有降血糖作用,被《中国药典》收录为临床常用药物,广泛应用治疗糖尿病。内地研究人员运用黄芪治疗糖尿病大鼠,发现当中的黄芪多糖可改善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达至降糖作用;亦有研究发现当归当中的当归多糖成分,降糖效果与对胆固醇和血脂的影响,与临床常用的含罗格列酮的西药相当。本港过往的大数据及研床对照研究亦显示,加入中医药服务能延减慢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肾功能下降,较少出现血糖过低的机会,而且没有增加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

西药治疗糖尿病能较快控制血糖水平,但中医学强调整体调治,顾及治疗成效同时着重预防和保健等元素,可见中西医处理糖尿病的方法其实有互补的作用。政府在推行“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导计划”时可考虑通过跨专业协作,应用中西医共同治理糖尿病等的慢性疾病,以取得更好的协同效应。现时本港各界别不同的医护专业人员主要以参考概览作为服务指引,而《基层医疗健康蓝图》亦明确指出,将进一步探讨中医药在参考概览中的参与,以善用中医药在健康管理中的潜在优势,期望政府可以尽快制订基层医疗参考概览修订时间表,让中医药的优势得以好好发挥,真正惠及受慢性疾病缠绕的市民。

基层医疗可按需要加入中医元素

此外,《基层医疗健康蓝图》亦指出,希望为市民在社区提供包括中、西医在内的一站式治理服务。然而,现时在香港公营医疗服务过程中,市民仅可在住院时,在部分医院针对有限病种获得中西医协作的临床服务。在基层医疗层面,医管局虽然一直积极推动 18 区中医诊所暨教研中心与地区康健中心在中医服务方面的协作, 如提供天灸服务及举办中医专题讲座,但服务有欠针对性,亦未有全面规划。上年施政报告提出要加强地区康健中心的中医药服务。未来,政府可以市民糖尿病的治疗和管理作为切入点,完善现有服务模式,包括考虑在现有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如普通科门诊或“护士诊所”中为糖尿病患者按需要加入中医元素,另一方面拓展地区康健中心中医服务范围,令更多市民受益。

作为香港医疗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可以在市民糖尿病治理过程中发挥显著的作用。因此,政府应在各项医疗服务中进一步明确中医药服务在本港医疗体系中的角色和定位,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善用中医为市民提供诊治服务,以减轻医院负担,让医疗资源用得其所,达至市民“健康啲,病少啲,开心啲”的愿景。

作者王颖祺、夏楠是团结香港基金的数码传讯经理、助理研究员。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