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言广达|两个旅业观察:五一反映局部复苏,港府宜扩文旅格局
旅游业当然非常希望内地旅客于五一期间重来香港,相关行业对此亦摩拳擦掌。疫情前后对比,特别以未经黑暴与疫情洗礼、2018年“五一黄金周”访港旅客数量的394.1万人次,预期以本年度“五一”访港内地旅客人数与之相较,未必能够回到这个顶峰数字。三年业界的冰封状态,要完全回气相信还需要一段时间和努力,加上在这几年之间整体环境的变化颇大,内地旅游城市亦投入不少资源参与竞争,香港旅业需要分析内外部环境因素,重新认识这个阔别三年的内地旅客大市场。
来稿作者:黄进达
外部环境:百花齐放的城市竞争
有研究指出今年内地旅客旅游意欲高涨,火爆的预定情况反映出强劲的旅游需求:国内热门城市“五一”机票提前预订量远超2019年同期,境内酒店市场的搜索热度已达2022年同期9倍以上,国内旅游订单创五年来最高。这些对于香港旅游业是一个利好消息,但何尝不是对于内地其他旅游城市的利好消息。
对于香港而言,内地旅客曾经占比高达香港旅客总量的78%之高,香港过去亦对此可谓“倚靠”、“依赖”。不过,对于内地旅客而言,香港却绝非旅游城市的唯一选项。尤其在疫情之后,世界各地每个城市都非常积极吸引游客来访,以旅游业收益推动城市其他版块的发展。内地城市亦在竞逐五一长假期的收入,推动当地餐饮娱乐等存量资源转化收益,拉动社会整体消费。各省市与当地旅游业界对于迎接“内宾”亦有政策支持与新型服务套包以作招徕,积极地争夺旅游市场份额。这对于香港来说,竞争压力会增加,需要通过不断创新和提升服务品质来吸引更多游客。
基础因素:业界未复元气 人力资源关键
笔者更希望社会以更理性角度去量度本年度黄金周的状态,包括客量、消费总量、接待质素等各方面。审视自身因素,香港与旅游相关的行业,比如旅游业本身及酒店业、餐饮业、零售业在这三年间经历了严重的人手流失,断层存在于“有客冇人接,有房执唔切,有车冇人揸”各个部份。航空公司的机场地勤服务跟不上,影响增加航班和恢复航线步伐,旅行社为找领队、导游和操作人手而头痛。招募与培养实在需时,接待能力都不能与疫情前的数据同日而语。
香港劳工短缺,是客观事实。对比其他国家和旅游城市可从周边地区吸纳人力资源,就算澳门和星加坡等外劳政策对服务性行业也相对较大弹性,香港仍然面对一些服务行业长期缺乏人手的老问题,立法会刚通过支持研究,但政策部门研究需时,不知能否解决燃眉之急。
另一方面,香港的服务质素近年来亦值得检讨,对上一次的“礼貌运动”已是10多年前,近年来也听到不少旅客和本地市民声音,对于香港旅游服务的接待质素多有耳语。外部竞争白热化,香港有一定的旅游硬件资源,但在于待客时的服务质素和优质态度,使旅客宾至如归,也是在复苏和面对竞争的时候的重要注码。
自身补强:建立香港独有文旅特色
香港必须更深入了解目前市场动态,与及旅客的消费喜好,将资源精确投放,真正实现“追时间、追结果、追前列”。与以往相比,新一代的国内外旅客更趋向于沉浸式深度游,宁愿在目的地停留更久、消费更高,务求把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人文特色都感悟得更通透。不只为了迎合旅客,香港也应发掘本地独特的旅游资源,长远打造综合式宜旅城市。
早前,特区政府与旅发局联合主办“你好,香港(Hello, Hong Kong)”大型宣传活动,既送机票又以超过200项大型艺术文体旅活动吸引商旅客人,这种短期的旅游宣传盛事对于重振旅游业与整体经济情况绝对有正面作用。我们也见到不少地区积极筹办活动促进消费,有泼水节,有美食节,好不热闹。一次性大手笔始终来得快去得也快,万花嬉春的多元活动更应持续进行。笔者更希望相关部门长远面向市场,进一步思考香港的文旅定位,如强化一直世界知名的中西文化文汇处、国际大型展会与活动的落脚地,辅以发展文化遗产、美食之都、开发自然景观,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唯有扩大格局,香港才能脱离实现在文旅产业上的“弯道超车”。
作者黄进达是经民联旅游事务委员会主席、香港菁英会副主席、重庆市政协委员、全国青联委员。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