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声道|当前最紧要让香港旺起来
香港自1997回归中国之后,就是一个国家、特区与民生“三位一体”的集合体。所谓“一国两制”模式,国家、特区与香港居民之间,谁也少不了谁。缺少任何一环,或比重失调,都是不完美的,失之偏颇的。
新冠结束之后,新一届特区政府似乎铆足了劲,正在全力推动经济复苏,如“你好,香港!”国际推广、主动“走出去”恳谈会、“抢人才”发展计划、青年发展项目、推动香港融入大湾区发展规划、启动新界北都会区发展项目,以及加快公屋建设等组合拳式的一系列动作,足见特区政府雄心勃勃,希望打一场经济翻身仗的决心。
但推广归推广,辛苦归辛苦,提振经济的效果如何,看各种新闻报道,各界也是见仁见智,评价不一。在我看来,眼下,香港经济最紧要的是恢复社会情绪,重建发展信心,抓住人气和财气做文章,让香港先旺起来。
来稿作者:周海平
大凡做生意的人,都知道“人声鼎沸,财气冲天”的道理。人气(声)和财气,是旺起来的重要标志。人气旺,才有可能生意旺。人气是第一步,必须继续加大推广的力度;但财气则更为重要,很多时候是理性的决定,是关键性的。现就说说如何聚拢人气的问题。
其实,人气也是有些关键指标的,完成了便自然看到人气。
1、人口出生率与老龄化
1)整体出生率:我看到一些数据说,由于全球文化嬗变,以及新冠病毒肆虐的影响,这两年人口的出生率,情况都不容乐观。好像内地2022年人口出生还首次呈现负增长,本港情况估计也不容乐观。个人认为,造成这个尴尬局面,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生活压力大,养育成本高,人们不愿意生BB;二是因为社会骚动,影响到就业的不稳定性,更多人可能选择了理性生存态度。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必然带来BB商品消费需求的下降,这是必然的逻辑。有些遏制下降的刺激措施是必要的,对经济更是长期利好。毕竟新生人口不断下降,老龄化现象严重,总不是好事情。
2)优质出生率:这里说的优质出生率,是指中产家庭适龄妇女生育BB的意愿大幅下降,这其实是很严重的问题。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中产家庭适龄妇女普遍缺乏生育的意愿,这是个比较严峻的问题,直接的后果就是未来若干年公共教育质素将会下降,人才出现断层,早晚将重创香港新经济。可能需要政府未雨绸缪,早做安排,在中产这一层面,有些激励举措,大幅刺激优质出生率的提高,才可能完善香港的人才结构。其实,这是香港人气的优质消费群体。
3)老龄化问题:香港的老龄化程度,我相信是亚洲比较高的。随著本港居民平均寿命的不断提高,公共医疗服务支出这一块,未来一定是很大一个窟窿,早晚需要很大一笔钱才能填补,加剧政府财政赤字的预期是肯定的。这是一个现实的无法回避的潜在的风险。据说日本国老龄化情况比香港还要严重,相信日本在老龄化社会服务方面,比如审慎理财以及照顾服务,对本港有很好的借鉴的。一句话,香港人口出生率低,老龄化程度高,结果就是人口呈现哑铃型结构(而非年轻人为主体的橄榄球型),以及市场的日益萎缩,不仅进一步加剧社会包袱及财政负担,对经济的打击更是致命性的。政府可能需要高度重视,并有些刺激政策及时扭转才行的。
2、进港游客数量
1)普通旅行团:谁都知道,拉动人气的最有效的方式,当然是廉价旅行团。所谓“价廉物美”,对消费力不强的游客而言,更是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当你看到尖沙咀的星光大道上,一辆辆大巴载著的游客来此打卡,短暂逗留一个小时,然后又上车去别的风景点时,你便知普通旅行团只有人气,不可能形成财气。听说廉价旅行团在港逗留的时间,前后也不过10个小时,晚上都去珠海过夜,他们选择的交通工具都是高铁或内陆航班,你便知香港是“赚到了人气,失去了财气”,明摆著为别人打工。想想,香港旅游搞了几十年,现在玩到这步田地,也是很悲哀的事情。要彻底扭转这个局面,可能需要有些新思路,新举措才行的。如何下大功夫研发出香港旅游业的高端产品和服务,可能是新时代香港旅游行业的一个很大的挑战。
2)优质旅行团:优质旅行团因为门票、食宿以及交通都留在了香港,自然与普通旅行团的费用构成是大相径庭的。但优质旅行团多半是经济支付能力比较强的客人,他们对安全环境以及服务质素有很高的要求。一方面,他们对香港的经济贡献大,另一方面,对软环境要求也高,需要更高层次的旅游服务人才,才能圆满完成接待任务。所以,培训和留住优秀的旅游服务人才,是政府的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计划,这是相辅相成的。毕竟,高级旅游服务人才是优质旅游经济的重要贡献者。
3)来港公干商务人员:我不知香港结束新冠,社会恢复秩序后,到底有多少人来港公干。相信入境事务处有这方面的统计数字。老实说,来港公干的商务人士,是旅行消费的主力军,无论下榻酒店,还是购物消费,或是交通费用,以及其他开支,都有赖于公干人员的贡献。但吸引公干人士来港的前提一是香港成为大公司的地区总部,会议多,写字楼出租率高,总部经济活跃;二是热钱聚拢香港,投资人有利可图,钱能生钱。所谓香港人非常擅长做亚洲金融中心的抽水生意,比如港交所,估计就是这样来的吧。相信3%的佣金也是厉害的。特区政府应该舍得花大钱,加强专业人员的投融资能力培训,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学到华尔街投行的精髓玩法,相信香港经济将更加发达。只要资本市场热闹,投资人有钱可赚,酒楼生意好,商务活跃,香港经济自然畅旺。
3、社会大环境
1)法治体系:我说的法治体系,并非指表面已有的法治结构性设计,以及原有的法官安排,而是指执行法治的程序和公义。这点对所有来港投资及在港的企业来说,法治的权威性以及执行透明度,某种程度上说,是提振经济的定海神针。既然香港是法治社会,就应该法治为大,法治第一,而非权威第一,或行政主导第一。尊重三权合作,就应体现在政治、经济以及刑事犯罪量刑等方方面面,以法治的最后仲裁成为一言九鼎。有些国家,因为法治的制度性安排,很多在我们看来,似乎不可理解的案子,而大法官却能一催定音,这就是法治社会的公正和威力。都说法治不是最完美的,但却是相对公平的。事实上,如果你长期这样做,对境外资本进入香港,提振本港经济,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起到无声胜有声的作用。毕竟在乎法治的投资人,都在乎法治的权威性、公正性和保护性,认可国际通行规矩的普通法仲裁规则和一锤定音的决定性作用。好在香港经营法治100多年,有良好的声誉。现在无论你怎么折腾,特别是普通法框架下的司法仲裁这一块,人家还是认账的。我们的特区政府应该好好呵护,用好法治这块金子招牌,让他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才是。
2)各项自由:香港的自由应该由来已久。据我了解,香港的自由,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还是很大的。货物自由进出,钱财自由往来,货物自由转口,零关税,低税制,以及出版、游行、言论的自由,和开放的互联网等等,香港自由的好处,应是“一国两制”香港的重要标签。客观说,保留自由的存在,好过取消自由的不可承受的负面诟病。毕竟香港开埠以来,自由是全世界各路生意人喜欢扎堆香港的重要原因。自由是好东西,是香港“一国两制”的优质资产。相信国家也是重点呵护的,没有人会去破坏他。特区政府唯有用好政策,在中央政府的高度信任以及可控的范围内,把自由转变为资产,转变为财政盈余,那才是特区政府的能耐,懂得成功运用“一国两制”的独特性,唯一性,为国家,为民族,不但提振香港的经济,更为民族的复兴提供示范性,相信中央政府是乐见其成的。
3)教育及多元文化:香港的公民教育以及多元的社会文化,其实是香港的软实力。一个城市的最大亮点,不在于他有多少高楼大厦,而在于他的教育和多元文化的积淀。所谓“厚积而薄发”,说得就是教育和文化的一种沉淀的价值。说句大实话,今天的香港公民教育体系和多元的社会文化,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虽然这些年,公民教育体系注入了爱国主义和国家安全的题材,丰富了“一国”的内容,但公民教育的正义感,以及社会文化的多元特质,仍是香港的独有的标签,是吸引更多外国人以及华人来港观光和旅游的主要理由。所以,香港的公民教育增加爱国主义以及国家安全内容,丝毫不影响公民教育体系和社会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只会更加丰富多彩。
香港现有的林林总总的社会服务机构、NGO组织、宗教团体,以及香港人的中西合璧做人做事方式,以至于街道的名称、老牌的历史建筑,都将凸显出鲜明的历史烙印,吸引无数人来港观摩和感受。这种由历史形成的中西合璧的印记,是很多国内顶级城市替代不了的。文化符号也是资产,是很值钱的。特区政府要善于将文化符号转变为资产。这与“一国两制”没有任何矛盾,相反,恰恰是体现“两制”的重要记忆。
4、本港经济情况
1)政府财政收入:我不知香港财政盈余最好的年份是什么时候,但我可以肯定,财政盈余好的年份,一定是经济蓬勃向上,各个利益阶层赚到盘满泊满的年份。当香港人看到2023特区政府财政预算案,财政司长宣布本港财政收入下降,开支暴涨,赤字上升,还是有很多人挺担心香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特区来说,每年度的财政盈余进账,反映了特区做大事的意愿和能力。很多经营的事情,说的再多,最终的考核结果就是能否赚到钱,或盈利的时间表。这可能是最好的、最实在的KPI。逻辑很简单:政府有钱才可办大事,办好事,办成事。没有钱,再好的想法都是白搭。
2)政府蓝海项目:这些年,全球经济出现很大的变化,全球化实际已经结束,各国以及地区经济都在积极转型,挖掘新的蓝海,找寻新的赚钱模式。香港过往几十年屡试不爽的依靠金融中心,资本市场、自由贸易、航运、地产赚钱模式,随著世界经济的变化,相信情况不容乐观,兴许未来或更加糟糕。我想说得的,无论是香港融入国家大湾区发展计划,还是立足本土的传统优势,香港都应该审时度势,重新检讨和论证所有项目的赚钱可能性和可承受能力,从中挖掘出新的蓝海项目,有一个不以外界变化而转移的赚钱时间表,为未来的财政盈余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可能是当务之急。当危机到来,好多事情,敢于否定自我,及时转型,稳扎稳打,以盈利为目的,并保留一定的老本,确保本港居民的生活质素,以及不可替代的优势地位,可能是务实之举。
3)政府财政赤字:老实说,今天的世界,靠举债经营或高杠杆治理国家,已是很大风险的事情。以前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如今可能是“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好事不一定轮到你。怎么说,发生财政赤字,都不是好事情。如果没有财政盈余进账做保证,相信财政赤字的上升,都会令你睡不著觉。有一位大佬说,饭碗端在自己的手上,才是安全的。我很认可这种底线思维和危机意识。老话说“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没有财政收入,只是不断花钱,投资,搞到欠债,特别是大的欠债,巨额财政赤字,早晚会很麻烦。毕竟,你不是硬通货币,没有本事你花钱,全球为你买单。要知道,没有财政收入的增长,财政赤字永远是一颗定时炸弹。
5、居民生活品质
我始终认为,评价香港的成功,一看对国家的经济贡献,二看特区是否有效运作,三看居民生活品质是否逐年提高。其实,这三个考量都是硬指标,是真正的KPI考核,来不得半点假。至于这三者占比如何,相信“一国两制”的香港,有科学的安排。有高人说,今天的时代,无论国家或地区,能赚到钱是大本事,懂得分配更是大学问(比如港人最热闹的财政预算案的派钱)。香港虽然不搞共同富裕,但令每一位香港居民老有所居,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医),老有所乐,降低生活的压力,却是政府义不容辞的经营责任。有了基本生活保障,年轻人便有了创业和发奋的目标,也不怕未来风险和挑战了。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战略举措。
早些年,就听到不少学者以及社会人士动议特区建立全民退休保障制度,以及以打造一套卓越的有竞争力的“公共教育、公共福利及公共医疗”的“三公”社会保障系统,相信都是居民的呼声和社会的共识。香港社会化服务一直走在亚洲前列,应该可以做得更好。说到底,还是希望政府下决心,改变现有的提升民生福祉的短视做法,有一个一揽子全面提振居民生活品质的发展计划,比如强积金和年金计划是否可以改变由保险公司(或银行)主导经营的做法,而改为政府主导兜底,扩大保障内涵,全面覆盖社会各个阶层,达到提升居民的归宿感和幸福感的目的,应该值得探讨和尝试。
1)社会物价与居民开支:我看到这些年全球城市的物价指数及资产价格排名情况,香港一直名列前茅,很多人沾沾自喜,总认为香港是个投资(机)有著数的地方。其实,这个排名也具有两面性。对富人及炒家来说,物价指数及资产价格水涨船高,也许吸引热钱一时光顾,但都是投机性的,并非实业性的长期资金,城市只会更加空心化,基尼系数长期居高不下,社会矛盾进一步加剧,对政府并非好事;而对大多数中产及普通打工者来说,物价指数及资产价格因为人为因素影响,脱离真实价格,很多东西都是虚高的,吹水的,一旦经济出现衰退,居民就业困难,市场供应有限,物价不见下降,居民开支照常,收入锐减,必然造成居民生活品质的大幅下降,这种反差,对社会的伤害其实是很大的。
所以,任何时候,政府都要用好行政干预和市场调节这两只手,努力平抑物价以及资产价格,保证货源充足,体现开放性,消除垄断,参与到如石油气和电力等公共事业项目的定价,确保优质新鲜牛肉、优质新鲜猪肉等大宗食物进入市场,鼓励自由竞争,都是政府对降低居民生活成本最大的贡献。一句话,如果恩格尔系数现在还管用,那么,居民的收入,在购买了食品支出后,还有更多的闲钱用在其他地方,可以轻松花,可以买很多东西,那居民就感谢政府的平衡市场的能力了。如今的香港,到了改革“大市场,小政府”的传统玩法的时候了。政府在提振经济方面必须有所作为,敢于亮剑。
2)居民绝对收入:为何要说到绝对收入,就是要反映居民收入的真实的中位数。某种程度上,居民的绝对收入,反映了地区生活品质的好坏。如今已经2023年,香港的最低人工工时还停留在40元,这是有点说不过去的。如果说这是社会最底层人士的人工标准,但多少还是有被歧视和剥削的嫌疑,应该有所改变。多年来,香港一直号称亚洲最佳自由经济体,资产价格及楼价雄冠世界前列,按理,居民绝对收入也应该与资产价格和楼价水平靠拢才行的。但目前香港最低人工工时却是40元/小时,即便做足12码,一天下来也就480元。这与欧盟10欧元/小时,美国12美元/小时,英国10英镑,日本1000日元/小时,新加坡30新加坡元/小时相比差距甚远,香港有点小家子气了。老实说,这个最低人工工时标准,与香港的发达地区的身份相比,是不大相称的。
我记得,新冠病毒高峰时,特区政府以民为本,积极纾困民间疾苦,搞了几次派钱活动,缓解了基层的生活压力,民间的评价是很正面的。有些国家更是大力向国民派钱,以至于搞到通货膨胀,就业意愿下降,似乎有点得不偿失,但从推动国民幸福感角度上讲,则是好事情。不要忘记,现在是互联网社会,居民都会比较,如果我们的政府未来能够大幅提高最低人工工时,令居民绝对收入大幅提高,生活成本下降,相信居民的幸福感和归宿感自然就有了。
3)“三公”服务水准:所谓“三公”服务,是指香港社会早已构建的“公共福利、公共教育,公共医疗服务”体系。老话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相较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香港的“三公”服务水准的确处在这样的水平。但在亚洲,我认为还是后发优势的。我说四个数据,香港人口现有740万,财政盈余8000亿,财政赤字3500亿,2022年人均GDP达到差不多49000美元,远超日本和马来西亚等发达国家。但遗憾地是,每年底层国民生活津贴额度、老龄化照顾服务覆盖面、人均受教育程度比例、千人病床拥有数,香港则是落后于这些国家的。这是没有道理的。穷人很在乎前两条,富人则关心后两条的硬件水平。香港应该有信心早日超越日本和新加坡的。
过去若干年,香港的社会化服务一直走在亚洲前列,也是有口皆碑。没有理由一直落后于日本和新加坡,理应超越才是。如果在有钱的时候,政府早做“三公”安排,做一劳永逸的安排,相信香港对世界的吸引力会大大增加,“三公”服务成为香港的软实力。无论投资移民,还是优才计划,绝对是一本万利的好事情。
6、对国家的贡献
我一直很认可当年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对香港的“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战略眼光。事实上,香港这几十年也很好地扮演了中国大陆与世界建立联系的桥头堡角色。无论引进外资,还是技术项目,香港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1)资本引进情况:我虽然没有具体数据,但我相信自1980年国家全面改革开放以来,通过香港进入大陆的资本,应该是个天文数字。如果说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令中国成为世界工厂,那香港的桥头堡作用(投融资能力)是功不可没的。尽管今天世界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大陆城市与国外资本对接的能力大幅增强,香港的桥头堡作用正在逐步减弱,但香港开放的资本市场,普通法仲裁司法机制,以及货币自由进出的优势,人民币离岸结算功能,还是国际投资人最为看好的。香港应该继续为国家的整体布局出大力,特别是大湾区经济的发展,扮演好资本急先锋的角色,为大湾区企业上市做好投融资安排。“湾区建设靠大家,资本先行靠香港”。香港应该有这个气派和担当才行。
2)技术引进情况:早些年,我就听说一个流行的说法,说任何世界流行风潮,都是先刮到香港,风行一阵子后,然后再进入大陆全面时髦起来。我想技术引进,应该也是这个样子。可见,香港是中国与外国人打交道的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中间人角色。毕竟,香港不仅是全世界热钱、人才和外来技术扎堆的地方,还是零关税的贸易自由港,过往很多进口成套设备以及技术,都是通过香港进入大陆,相信国外的商家也认可香港的转口贸易的玩法,尤其认可香港的普通法仲裁制度,这都是香港承担技术引进的优势。相信政府非常自信香港的价值,以及几十年做事的成功经验,继续丰富和完善做事的程序和诀窍。在未来的技术引进中,继续扮演好中间商的角色,为国家的“卡脖子”项目的设备,以及尖端领域的技术人才引进,发挥好中间人的积极作用,令到外国人充分认可香港的价值,因为香港人的专业操守和做事方式而没有丢失。
3)“一国两制”实践:习近平主席都明确表示,“一国两制”是好的制度,好的制度是必须长期坚持下去的。个人认为,“一国两制”并非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是有其丰富的含义。政府应该细化内容,分解指标,聚焦经济议题,同时把关键的经济指标,通过KPI考核方式逐一落地实现。“一国两制”需要政府大力推动,更需要居民参与其中。全港上下一起推动“一国两制”落到实处,有靓丽的成绩单令到居民口服心服;有事实胜于雄辩的成绩,向全世界展示“一国两制”实践的示范性、卓越性、可操作性以及可复制性。如果有一天,香港居民深刻感受到,“一国两制”不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富裕、法治和自由的代名词。到那时,中国有面子,政府有口碑,居民好自豪,香港将再次成为世界瞩目的商业中心,相信中央政府一定乐见其成,期盼这一天早日到来的。
作者周海平曾在广东电子电器制造企业任职,现为退休人士,来港定居15年。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