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明|香港发展创科真需要更多独角兽企业?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为引领香港实现国际创科中心的愿景,香港创新科技及工业局日前公布《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为未来5至10年的香港创科发展制订发展目标,当中提及希望推动“独角兽”企业10年增至30间,即平均每年约增2间。然而,要推动香港发展创科产业、新型工业化和经济发展,香港是否需要创造更多的“独角兽”企业?

来稿作者:梁海明

《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提及香港现时有12间“独角兽”企业,目标在2025年增至18间、2030年更增至30间。何谓“独角兽”企业,而香港特区政府为何又要大力追捧?

创新科技及工业局12月22日公布《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表示会推动科技产业发展,实现香港“新型工业化”。(余俊亮摄)

“独角兽”指的是估值超过10亿美元且未上市的新创公司,在2013年由美国Cowboy Ventures的创办人提出,比喻成功新创企业如独角兽般那样罕有,能够成为独角兽的新创企业,通常已经经歴由Pre A、A轮、B轮、C轮、甚至D轮、E轮等多轮融资,才能到达准上市 (Pre-IPO )的阶段,能够成功到达上市IPO的则是代表企业的创新性及未来潜力已经得到投资者的肯定,因而政府、社会各界对这些新创“独角兽”不断追捧。

不可否认,在过去,互联网时代的经济生存法则,只有推动平台经济和生态圈发展,从而垄断整个行业,才有可能突围而出,打造成功的“独角兽”,例如,AirBnB、滴滴打车、美团等,就是成功的“独角兽”。

不少企业创新最终为了垄断

“独角兽”的出现是人的本性使然,而人的本性之一就是追求垄断。美国《纽约时报》曾报道过,游戏《大富翁》发明者美国人伊莉萨白-玛吉(Elizabeth Magie),曾为《大富翁》设计了两套游戏规则,一套为反垄断,游戏中有人创造财富后,所有玩家都能够获得回馈;另一套规则是垄断式的,各玩家只有努力狙击对手,才能成为大富翁。由于人的本性使然,都希望独霸鳌头,最后这个游戏流传至今、获得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游戏迷喜爱的版本,都是垄断式的版本。

而且,不少企业的创新、创业,最终也是为了垄断。美国矽谷创新人才众多,创意十足,但无论是Google、Facebook还是PayPal,一直都能占领市场,依靠的就是他们产品服务独一无二,其它竞争对手难以匹敌,能够大面积占领市场的服务,才是企业发展的康庄大道。许多人往往认为资本主义的精神是竞争,但事实与直觉相反,要发展出好的创业模式,企业应该要保持垄断,并回避竞争。

在经济学上,某种程度上的垄断也是站得住脚的。美国芝加哥经济学派的相关理论称,政府要想透过竞争法管制产业链中制造、批发、零售等之间从上而下的“纵向关系”,后果往往是误中副车,因为“纵向限制”(Vertical Restraint)除了影响垄断之外,也会影响到市场的经济效益。当然,芝加哥经济学派并不是认为所有“纵向限制”的商业行为都对社会无益,只是如果政府要正确无误地分辨出少数损害消费者利益的商业行为又成本不菲,因此政府“宁枉莫纵”,才是竞争法对“纵向限制”应有的务实态度。

立法会议员吴杰庄(右)支持加快香港数字经济和智慧城市发展步伐,认为可令创科发展更“贴地”和有利民生。(余俊亮摄)

“一兽功成万骨枯”

然而,理论终究是理论,现实则终究还是现实。时到如今,市民可以发现不少平台已经退场,例如共享单车ofo,此类网络平台的双边补贴、企业并购策略,这种全球攻城略地的扩张思维发展策略,已经证明了多数难以维持长久。又例如,中国的共享汽车企业,当年便是透过疯狂补贴去抢占市场,但这种补贴行为难以维持长久,毕竟,再好听的可歌可泣的故事,最终需要面对现实,企业在追求市场占有率之余,长远还是需要能够产生效益,以及依据所属行业与营运角色进行调整,才能成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而且,不少“独角兽”在攻占市场期间,不仅会令市场失序,更令市场遍体鳞伤。虽然政府、市场很多时会吹捧“独角兽”的成功之处,但在背后,“独角兽”实际上是“一兽功成万骨枯”,更多的是腥风血雨下的结果,一个“独角兽”的成功,颠覆了一个行业,同时牺牲了众多微小企业,令微小企业为迎合“独角兽”的独大而变成更艰苦经营。并且,很多“独角兽”在上市后较少考虑小股东的利益,贪图一时之快去疯狂烧钱、盲目扩张,而很少做到注重成本效益,强化自己的核心能力,以永续经营为目标。

宏碁创办人施振荣也认为,“独角兽”是创投基金吹捧之下的产物。推动企业上市并不是结束,而只是一个开始,如果新创企业把上市当作终点目标,无疑会令市场投资者感到顾虑,因为企业上市之后,是否就不再继续发展,股东卖出股票大获其利离场?对于新创企业始创人而言,创立企业是为了创造有价值、具备竞争力、能为社会、科技进步乃至国家发展作出贡献的企业,而不是创造一个只懂赚钱的企业,企业有责任扎实地去建构核心能力,因为有价值的企业才能长久生存,企业的价值不是喊出来。

香港需要初创企业“千里马”

所以,香港特区政府不应一味迷恋虚构出来的“独角兽”,而更应脚踏实地,提供更多资源推动初创企业变成能在市场跑得更快的“黑马”,再由“黑马”进化为可持续发展、能够更多承担社会责任和推动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创科中心的“千里马”。

而且,在当前中国经济已转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发展新格局,中央政府更于本月14日发布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将大力激发并提升内需潜力,并提出要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加强和改进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等的要求。香港特区政府若还以创造更多“独角兽”作为目标,不仅可能不太符合中国内地的国策,还可能也反映出《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的思维更偏向于盈利思维,而非是进一步推动香港创新科技发展、推动香港社会、经济发展的发展思维。

作者梁海明是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丝路智谷研究院是由中外知名学者组成的公共政策研究机构,聚焦于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宏观经济等领域研究。文章的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