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香港基金|加强地区医社合作提升精神健康水平
近年来,香港市民精神健康状况持续响起警号。“2022精神健康月”筹备委员会的研究工作小组连续11年举行“全港精神健康指数调查”,应用“世界卫生组织(世卫)五项身心健康指标(WHO-5)”问卷对港人精神健康状况进行调查,自2018年起,港人精神健康指数平均分持续低于世卫规定的合格水平,情况令人担忧。值得注意的是,精神健康状况影响横跨不同的年龄组别,呈U型发展趋势,35-54岁年龄组别的受访者精神健康状况更显著低于其他年龄组别,显示社会需要对他们给予更多的照顾。
来稿作者:田诗蓓、周嘉俊
疫情期间,东华学院及香港心理卫生会调查市民针对不良精神健康状况的主动求助意愿,发现仅有不足两成受访者愿意主动求助。即便如此,现有医疗体系仍难以满足市民需要。医院管理局精神科专科门诊稳定新症的轮候时间中位数长达14至63周,最长更可达至94周。值得留意的是,精神科专科门诊病人当中有77%属一般精神病患者而非严重精神病患者。有研究显示,对于情况“稳定”的一般精神病患者,非专科医生及其他辅助专业人员同样可以提供适切的服务,达至良好的效果,包括显著减轻患者抑郁与焦虑的程度、提高患者工作和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减少患者使用医疗服务的次数等等。
参照“医教社”模式帮助市民
通过跨专业团队为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市民提供专业支援在本港早有先例。政府早在2016/17学年开始推出“医教社同心协作计划”,为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学生在社区和校园提供所需的支援。该项目主要通过“医教社”合作,由参与该项目的学校各自组成包括精神科护士、专责教师和学校社工的跨专业团队,与来自医院管理局的精神科团队、校本教育心理学家、相关教师以及社会服务单位的社工共同为学生在社区和校园提供适切的支援服务。三方合作善用学校为平台,及早识别有需要的学生,因应学生的需要安排不同程度的医疗与社会支援,可以更有效调配现有资源,给予有需要的学生全面照顾,充分发挥跨专业、跨界别团队的优势。目前,参与该计划的学校已从2016/17学年的17间上升至2021/22学年的210间。
未来,针对成年人,政府亦可考虑参照“医教社同心协作计划”的服务模式,善用社区中的资源及早识别、诊治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市民,令市民适时在身边获得精神健康支援的同时,缩短精神科专科门诊的轮候时间,有效运用专科及非专科的资源,做到互相配合。
具体而言,地区康健中心作为基层医疗系统的枢纽,可以探索中心作为社区平台的角色,有如“医教社同心协作计划”的学校一样,肩负起及早识别有需要市民的责任。当前全港十八区中已有十七区成立地区康健中心/站,而荃湾区地区康健中心亦将于年内启用为区内市民服务,地区康健中心的覆盖范围相当广阔,在精神健康方面应当获得充分利用。现时各地区健康中心的健康风险评估中有初步问及市民的精神健康状况,未来可考虑审视并优化健康风险评估,就市民的精神健康状况制订一份全面及标准化的评估问卷,以更有效掌握市民的身心健康状况,及早识别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市民。
地区康健中心可协调转介
此外,地区康健中心以跨专业团队为特点,亦与区内的服务提供者有紧密联系,以统筹区内的服务并建立地区服务网络。政府可以透过加强医社合作,多加善用这些地区康健中心的优势,转化成为社区精神健康服务强而有力的后盾。现时社区中的精神健康服务提供者,包括普通科及家庭医学医生、精神健康综合社区中心和社福机构等,各自为市民提供分门别类的精神健康支援。如果地区康健中心可以协调区内医疗及社福界别的服务提供者,透过共同制订服务路径与转介流程,根据市民的风险和情况转介至不同服务单位,就可以令市民在社区内获得所需的精神健康服务,适时提供全面的照顾,减轻市民对专科精神健康服务的依赖。
同时,地区服务网络的建立亦有助提升社区精神健康服务的能力。现时不少普通科及家庭医学医生与其他服务提供者未有紧密联系,只能靠自身服务能力去照顾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市民。然而,普通科及家庭医学医生其实有潜力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就如英国政府在成熟的家庭医生制度下,在社区充分利用医生提供精神健康的诊疗、监察及转介。
家庭医生制度待发展
虽然香港的家庭医生制度仍然有待进一步发展,但在地区服务网络的支援下,普通科及家庭医学医生可以在精神健康方面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在地区康健中心的协调下,普通科及家庭医学医生可以与区内精神健康综合社区中心和社福机构合作,组成跨专业团队并各司其职,为市民提供持续的监察、心理介入服务、社会服务等全方位的照顾,相信有助强化医社合作,互补长短从而提升服务提供者的能力,亦加强市民对服务的信心,有望充分发挥社区精神健康服务的角色。
上月中,行政长官李家超发表任内第一份施政报告,当中亦特别强调精神健康对市民整体健康水平的重要性,指出精神健康是市民“幸福感”的关键之一,刚刚结束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亦指出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精神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港需要进一步挖掘社区服务的潜力,以加强跨界别的合作,善用地区服务网络,提升市民整体健康水平。
作者田诗蓓博士、周嘉俊分别是团结香港基金医疗及社会发展研究主管、助理研究员。文章的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