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仲恒|推动基层医疗及“精准扶贫”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特首李家超的第一份施政报告,呼应了早前他在七一庆回归时的讲话,也回应了市民的期望。施政报告当中提及了不少惠及民生的医疗政策及扶贫措施,非常具开创性,以下几个重点,值得和大家探讨一下。

来稿作者:刘仲恒

在医疗服务方面,施政报告提出要主力推动基层医疗:大方向针对“重预防、早治疗、曾设施、减轮候”几方面,重整医疗体制并成立“基层医疗健康管理局”。此外,还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导计划”地区康健中心,识别有高血压或糖尿病高风险的市民,资助接受社区基层医疗。

正所谓“健康就是财富”,笔者十分赞同政府增设体育康乐设施,鼓励市民多做运动。若普罗大众都更注重身体健康,便可更有效预防疾病;而病人若能及早接受治疗,便可大大减低医疗方面的开支和医护、照顾者投放在照顾病人的时间,从而更好运用社会资源。因此,笔者认为推动全民健康活动,让公众更积极关注自己的健康,尤为重要。

此外,笔者亦十分期望政府在“重组扶贫委员会”后,能更有效识别真正需要帮助的目标群组,落实“精准扶贫”。

除了上述一般市民的“基层医疗”需要必须照顾外,许多罕有病人或者癌症病人能否续命,也是人命攸关的问题,不容忽视。众所周知,有些药物一般病人根本无法负担,结果就出现了“有药不能用”的境况,而病人亦很可能因此失去续命的机会。

若新的“精准扶贫”机制能更有效分辨出病人的负担能力及实际需要,对于很多罕有病、癌症的病人及照顾者都将会是一个喜讯。

以肺癌为例,每年确诊的新症中,晚期病人若没有带基因突变,在现行的医疗扶贫机制下,这些病人未必能受惠于政府的药物资助。但当我们提倡“精准扶贫”的方针时,我们不能是单一去统计有多少种药物已被纳入资助,而是应该针对每一群组的病人的“精准需要”,以达致有效配对资源、更精准治疗和精准扶贫的效果。

作者刘仲恒是放射科专科医生、香港大学公共卫生硕士、香港再出发共同发起人。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