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篮球博彩合法化 冀加强公众教育遏止青年睹博
来稿作者:梁广灏、施家殷
社会对篮球博彩有切实且持续的需求,若缺乏规管,很可能会导致非法赌博活动频生,因此有需要积极探讨规范篮球博彩活动。民政及青年事务局(民青局)建议参考现行足球博彩规管制度,为规管篮球博彩制定完善的框架,与现行赛马、足球博彩以及六合彩的规管制度一致,可望确保政策监管与执法两方面的工作一致且能有效执行。
我们支持香港赛马会(马会)获得经营篮球博彩的牌照,认为篮球博彩合法化有助香港打击非法活动、对增加财政收入有潜在贡献,惟更关注合法化或对公众(尤其是青年人)构成负面影响。为免市民因此变成病态睹徒,建议加强公众教育,宣扬沉迷赌博的祸害,并善用科技精准解决上述的社会问题。
篮球是香港人最广泛参与的运动之一,篮球运动和篮球文化(如赛事转播、篮球队服、篮球鞋文化、球队和球星文化等)在青年人(特别是学生群)当中具有极大影响力。篮球博彩活动合法化对青年人的影响,可以预见将高于赛马博彩,或是相当于足球博彩的程度。
虽然我们认为政府的建议可行,但担心篮球博彩活动合法化后,会令青年人由有兴趣参与篮球运动,变成遭受引诱参与篮球睹博活动,甚至变成病态睹徒,建议政府订立篮球博彩规管制度时,需要三思及非常小心处理相关问题。
因此,当局应当继续每年统计18至21岁投注者的比例,以评估篮球博彩对青年人造成的影响。同时教育局、康文署等部门应该加强合作,持续统计年轻人,特别是中小学生的篮球运动参与度,以评估篮球博彩活动是否对篮球运动的公众形象产生负面影响,及是否会降低青年人参与篮球运动的意愿。根据以上统计数据,相关部门和持牌经营者应当适时调整篮球博彩活动的限制条件,例如调整获批赛事数量、投注限额等。
我们亦建议在篮球博彩活动合法化后的5年期内,成立一个专项咨询委员会,就青年人(特别是学生)如何看待篮球博彩与篮球运动的关系、沉迷赌博的危害等议题,透过社交媒体、电视公益广告,以及与本港球队或学校开展宣传讲座等形式,加强向公众教育,从而配合篮球博彩活动合法化政策的实施。而有关委员会聘请员工、顾问、设计宣传材料和活动等各项费用,可从政府平和基金中拨款。
为保护未成年人士,建议政府设立机制,禁止18岁以下人士接触篮球博彩,例如不得以未成年人士作为推广目标,亦不能接受未成年人士投注,避免赌博对青年人带来不良影响。
资讯科技的发展助长了非法篮球博彩的问题,非法赌博活动转趋数码化,导致经营非法赌博网站的财政成本较低,非法庄家利用数码支付、区块链技术和加密货币等工具,使得赌徒可以随时随地匿名投注,令执法难度大增。建议政府善用科技打击相关问题,期望马会加强资源,借助人工智能(AI)、大数据等新的科技发展,寻求精准解决上述社会问题的方法。
既然不能遏止篮球博彩活动的需求,把赌博引入合法规管可望有效管控博彩情况,避免市民因缺乏合法途径而转向非法赌博。鉴于合法化有机会导致公众(特别是青年人)受到诱惑而沉迷赌博,衍生病态赌徒的个案,期望政府善用AI等新的科技发展打击非法篮球博彩活动,加强资源解决上述社会问题,并从政府平和基金中拨款以加强向公众教育,减少赌博成瘾对个人及家庭的影响。
作者梁广灏工程师、施家殷是香港专业及资深行政人员协会副会长。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