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打破建造业高成本困局 活化输入外劳规管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袁顺围

香港建筑成本多年居高不下、劳动力短缺问题严峻,已经成为阻碍土地房屋甚至社会发展的一大心病。政府早年虽引入“建造业输入劳工计划”应对人手不足问题,同时提出研究引入熟练技术工种,但相关计划中尚有诸多细节值得商榷及优化,方能真正对症下药。

本港建筑成本持续高企,其中一个原因是缺乏合适的劳动力。政府早前公布 “2023年人力推算报告” ,推算至2028年熟练技术人员短缺将达到6万人,随著建造业老龄化及即将迎来的退休潮,人力短缺问题或进一步恶化。

以电梯业的技术人员为例,根据机电署数字,全港现时约有74,000部升降机,较四年前增加约4,000部,平均每年增长达1,000部。此外,全港逾四成升降机的机龄超过30年,当中近7,000部更超过50年,这些都需要技术人员定期检查及维修。但截至去年9月,注册升降机工程人员有6,054人,较2023年的5,905人只增加了149人,注册升降机工程师327人,较同期仅增加5人。换句话说,全港超过7万部升降机全靠6,000多名升降机技工负责维修保养,平均每人要负责12部,人手奇缺可想而知。

这种现象导致的蝴蝶效应,除了拖慢工程进度,增加待维修的升降机安全隐患外,亦会造成额外安装时间及费用,变相推高工程成本,长远打击香港的竞争力。

相信政府亦洞悉本港缺乏熟练技工的问题,早前《施政报告》便提出未来3年引入约1万名熟练技工,当中就包括电梯技工,然而在效率和针对性方面,似乎仍有优化空间。效率方面,目前仍未公布计划的工种清单,劳工及福利局长孙玉菡指仍在与业界讨论中,预计至今年年中才有进一步公布。针对性方面,计划只开放予35岁或以下、没有大学学位的人才,但就本文上述例子显示,香港仍然稀缺升降机工程师,这些高端技术人才多数持有大学学位,且富经验的工程师年龄未必在35岁以下,这些硬性规定或将香港真正需要的人才拒之门外。

针对整体行业人手紧张问题,政府于2023年亦推出“建造业输入劳工计划”,希望能解业界燃眉之急。但按照规定,申请的建筑公司只容许相关外劳于两年的工作签注内在所申请的指定工程内工作。实际情况却是,部分外劳来港仅数个月,指定工程就已经结束,但外劳却不能在同一雇主下的其他工程帮手,浪费了余下的工作签注时间。另一方面,外劳完成指定工程后便要返回内地重新申请,来来回回几个月漫长的手续及碎片化程序,浪费了大量时间及人力。

再者,“建造业输入劳工计划”的主要对象为公营工程合约,私营工程未能参与其中。虽然香港目前私营工程量有所减少,但当局也当未雨绸缪,否则当日后行业复苏,大量私营工程动工时却发现无人可用,岂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此外,“建造业输入劳工计划”仅允许合资格工程合约的总承建商申请,而分判商则不可直接提交申请。全港合资格总承建商寥寥可数,仍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整个行业人手短缺的困境。

有见及此,特区政府可在“建造业输入劳工计划”上精简审批流程,加快外劳从申请至来港的时间;放宽输入外劳的规限,做出弹性安排,例如允许他们进入私营工程工作,允许外劳在同一公司旗下的工程工作而不需再次申请,同时赋予分判商申请资格等。而在“引入熟练技术工种”方面,希望政府尽早公布相关清单并设立快速通道处理申请,同时适当放宽35岁或以下、无大学学位的限制,容许如升降机工程师等稀缺工种人才来港工作。

目前香港面临本地经济与结构转型,亦有多项大型工程在未来数年陆续上马,在建筑业成本高企和人手短缺这一多年积弊上,希望政府从速行动,提高行政效率,改革阻碍发展的条条框框,让建筑行业重新焕发活力。

作者袁顺围从事物业管理近十年,曾任职房屋事务主任。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