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减建造成本 需用破格思维治本
来稿作者:丁海澄
早前政府建议就北都公路开展勘查研究,一条23公里长的公路尚未兴建,仅是前期勘查就需耗时38个月,花费11.3亿元,这一天文数字的前期建造成本果然在立法会引起议员批评。有议员还关注到,10多年前公屋单位的建造成本只需32万元,时至今日造价已经高达92万元。还有议员直指政府部门动辄加以行政程序及层层框架,多年来程序多加少减。种种声音让人意识到,香港的建造成本之高、效率之低的痼疾,已经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
根据最新的《国际建造成本指数2024》报告,香港的建造成本蝉联亚洲第一,在全球排名第九,这绝对不是一项值得令人骄傲的“成就”。有意见将其归咎于建筑材料贵、人工高等问题,但生活成本同样高企的东京、首尔、新加坡,其建造成本明显低于香港。以生活指数与香港相若的新加坡为例,香港的建造成本普遍比新加坡高出三成至五成,新加坡于2019年落成的星耀樟宜新机场大楼,造价为100亿港元,相比之下,香港单单是扩建机场二号客运大楼,就要花费近130亿港元之多。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项讽刺的数据:根据香港建筑师学会的调查,建筑师日常平均须花四成时间处理与政府有关的审批程序,而真正用于建筑设计的时间只有四分一。以香港一项工程动辄以10年起跳计算,当中有多少时间属于白白浪费?因此对香港建造业来说,最大的成本就是时间成本,要解决这一问题,涉及更深层的繁琐审批文化,政府相关部门官员的处事态度,以及是否有勇气做出大胆破格的改变。
政府去年曾修订《城市规划条例》等条例精简造地程序,“生地”变“熟地”的时间由原本的6年减至4年,发展局亦从上届政府开始推动各部门精简行政审批程序。政府可著手继续在行政程序方面检讨,同时与业界商讨如何进一步推动电子政务的应用,也可从其他方面入手,例如检视是否有空间将部分审批工作交予业内专业人士自行认证;在审批过程中,让部门订下更清晰的处理时间及指引等,从而加快审批效率。
再者,大刀阔斧检讨及优化《建筑物条例》及相关条例,做到与时并进。例如按照目前屋宇署和《建筑物条例》相关规定,政府容许地库停车场获得总楼面面积豁免,地面及地上楼层的停车场则仅能获寛免五成面积,在寸土寸金的香港,该规定促使大部分发展商倾向多多修建地下停车场。但随著极端天气频繁及环保节能得到越来越多关注,地下停车场似乎不再完全符合社会需要。例如近年超强台风频繁袭港,导致地下停车场引来安全隐患的讨论,不少海滨沿岸的屋苑还需加装挡浪墙等防止水浸,变相增加成本;此外,地下停车场需要更多的通风、照明、排水及消防系统,所耗费的电力达到地面停车场的数倍,且是持续性消耗能源,这与当下追求节能绿建的理念完全背道而驰。有见及此,当局是时候检视寛免停车场楼面面积的政策,鼓励兴建更多地面及地上楼层停车场的模式,适应最新的发展。
国家主席习近平曾说,要把有为政府同高效市场结合起来,特首李家超亦多次重申土地问题要提速、提效、提量、提质。以上建议若要得到落实,均需政府当局从思维上做出根本转变,摒弃按章办事、照本宣科的风格,真正从业界、市民的需求出发,主动积极作为。内地有一句话,叫“逢山开路、遇河架桥”,这不仅是形容开辟基建工程的主观能动性,也应该成为当局解决建造业成本高企问题的指引。
作者丁海澄是90后自由工作者,本科主修酒店管理及旅游业,大学期间曾当逾十份的前线及后勤兼职。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