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 关税战阴霾下须自强 提升建造业竞争力迎挑战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徐毅兴

美国发动的“关税战”导致全球股市动荡,问题一日未彻底解决,本港贸易势必受到打击,长远也会影响经济增长。外围因素难测难控,自强是唯一出路,故各行各业当务之急是做好成本控制。作为工程界一份子,笔者认为,现正值地产市场低潮期,绝对是大刀阔斧降低建筑成本的良机,政府应趁机纠正建筑标准复杂、监管过度等问题,借此缩短所有项目建筑期,提升建造业效率,确保香港基础行业有足够竞争力,应对未来重重挑战。

建造业一直以来都是本港最主要行业之一,占本港整体GDP大约4%至5%,2023年其行业增加价值达1,330亿元,同比上升9.2%。每个增长飞快的行业,经常会有一个通病,就是相关制度法规跟不上发展速度,造成拖后腿的情况。本港建造业其实已陷入这个困境多年,发展局早前已承认,大多数建筑标准已沿用多年,应适时检视,然而一直只是少修少补,未见有全面审视之意,亦未闻将会制订全盘改革方案。

香港建筑成本高昂,长期位居亚洲第一,其中一个主因是过高及过于繁琐的建筑标准和设计要求。在平衡安全与成本,以及促进建造业发展的大原则下,笔者认为有三方面应优先改革。第一是全面检讨建筑标准,更新过时规范,避免因不切实际的规格要求浪费资源。

笔者不时听到行家抱怨,政府的建筑要求有时过分审慎,尤其当地盘某个环节发生意外后,往往一刀切式大幅提升要求,缺乏考虑各个地盘的实际情况,这种“安全能力过剩”的作风,徒然浪费人力物力,没有提升整体工程项目质素。所谓过犹不及,发展局应尽快全面检讨相关要求标准,更新或删减不再适用的规定,以确保建筑标准与时并进,与国际接轨而不过度超标。

第二,减少不必要的建筑设计要求、非项目范围内额外附带工程。现时一些政府建筑规定没有因应实际功能而作弹性安排,例如在未使用空间加建结构支架时,当局因担心业主“偷用”此类空间,照样要求跟足所有建筑标准,这不仅增加了建筑成本,还浪费不少资源。笔者建议进行优化,对于非必要的结构设施,可降低技术要求,仅维持基本安全标准即可,避免过度设计,以减省成本。

另外,业界人士不止一次指出,政府部门经常要求承建商负责地契范围以外的工程,例如地盘以外的公共地方或邻近道路,当局也会要求承建商进行修葺重整,虽然都是为社区出一分力,但这些额外工程又会推高整体成本。

最后就是精简工程审批程序,减少重复流程。现时一个建筑项目往往面临很多繁复的行政程序和审查环节,耗费时间和人力成本。香港工程师学会前任会长卜国明早前指出,一个较大型的项目随时涉及过千审批程序,学会早年已向政府提交报告,提出应研究精简审批流程,直言“希望政府除监管外亦担当促进者,不同部门的审批程序可同步处理,以节省流程”。

全球经济环境不明朗,谁能有效降低成本,谁就是赢家。笔者相信,政府如能因应建筑科技发展及环境变化,尽快制定准确合理的全新建筑标准及设计要求,将本港建筑成本降低10%或更多,同时保持到工程项目的安全性和实用性,这样无论外围环境如何,建造业也一定能安然过渡,继续稳定发展下去。

作者徐毅兴是任职跨国企业的八十后工程师。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