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降低建筑成本是保持香港竞争力关键一步
来稿作者:徐毅兴
特区政府在后疫情时代,希望以基建推动经济复苏,故在财赤严重下仍然大兴土木,基本工程开支3年间激增三成,总额突破850亿元。无疑此举能增加就业及带动社会发展,但本港很多建筑设计规例长期未有检讨,不少已过时,部分标准亦过高,令建筑成本长期位居亚洲之首,造成沉重财政压力。笔者认为,当局务必尽快将整体建筑成本大幅降低,否则灭赤进度势被拖慢,长远更会影响各个发展项目的商业可行性,削弱本港整体竞争力。
香港工程项目造价昂贵早已世界闻名,2018年元朗全长仅540米的高架行人天桥工程,造价高达17亿元,引起社会哗然,最终政府唯有搁置项目。根据凯谛思(Arcadis)的《国际建造成本指数》,香港建筑成本在2017年曾高居全球第二,近年虽稍为回落,但去年仍排第九,属亚洲最高。政府去年的建造成本策略性研究报告指出,建筑材料及设备成本约占总额25%至35%,机械成本则占约10%至20%,即部分工程的成本有一半是用于这两个项目 。
因此,研究报告明确地将“设计标准及要求”列为本港建筑成本高企的其中一个“元凶”。本港每10亿元工程所需工时约为27万,较新加坡及伦敦长,主因之一是本港很多建筑设计标准及要求跟从英国标准(BS),并因应香港本地情况再附加了一些额外要求,虽然安全系数高但成本亦高,而且有关标准没有适时更新,例如混凝土的设计抗压强度、地基可承载力等,导致建筑材料及装备需求高于国内外其他城市,影响工程进度。
举个例子,本港建筑界近年已增加采用高强钢建材,减轻结构重量及地基负荷,但有关地基容许承载力的技术指引,政府多年来仍沿用过时的旧标准5000千帕(kPa),直至前年土力工程处才更新标准至7500千帕。其实此项改动可有效减少所需地基桩柱数目,提升设计成本效益,如能及早更新,就可节省更多金钱及时间。由此可见,随著建造技术、科技和材料质素近年高速发展,当局有必要定期核视及更新相关资料,从而提速提效、节省成本,这无论对政府财政及建筑界控制成本方面也极其重要。
另外,现时本港建筑物料和器材大多依赖外国进口,如要进一步降低建筑成本,政府及业界应考虑采用更多国内出品。无可否认,内地近年建造业发展一日千里﹐现时国家标准产品质量可靠、价格合理,最重要是大部份物料和器材已按BS或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ASTM)标准获批,很多已达到国际水平。笔者认为,现在正是适合时机,在结合香港实际情况下,对接国家建筑标准,就条例进行适当修订,并与内地质量监管机构建立质量互认制度。当局甚至可以北部都会区作试点,选择一些片区全方位套用国家标准,以确保持续高质量发展。
预算案提到未来基本工程开支将升至平均每年约1200亿元,而本港经济新引擎的北都,将有大量大型基建项目陆续上马,包括新田科技城、多条新铁路及干道等关键设施,涉及千亿元建筑费,如能针对上述痛点优化改善,对公共财政以至私人项目的成本控制也有莫大好处。当局必须明白,通过优化标准和政策调整,大力降低建筑成本是本港保持经济活力和城市竞争力的关键一步,越早妥善处理相关问题,对本港整体发展越有利。
作者徐毅兴是任职跨国企业的八十后工程师。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 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 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