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思路|当关税成为武器:“经济安全”异化时代香港的生存之道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叶浚生

特朗普政府第二次上台后,关税政策持续升级:将美国与特定国家的商品贸易逆差额,除以该国对美出口总额,所得百分比再折半计算,最终设定10%作为最低税率门槛。加拿大、墨西哥、欧盟、日本、印度等经济体,税率区间达20%至26%,同时取消低价包裹免税优惠;而对中国的104%的关税,如“话事啤”下注加码到125%,145%,245%。美国政府宣称此举旨在缩减贸易逆差、重振制造业,甚至解决移民与毒品问题。然而外界普遍质疑,高关税政策实际推高国内物价、损害消费者权益、扰乱全球供应链。香港作为转口贸易中心与国际金融市场,首当其冲感受到政策波动,这场争端成为检验“经济安全”理论有效性的现实案例。香港这个高度外向型经济体,必须清醒认识美国关税政策的实质意图。

“经济安全”异化及其后果

经济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概念兴起于冷战后全球化加速时代。当时各国更关注经济发展而非安全议题,但随著国际格局演变,西雅图WTO会议爆发大规模反全球化示威;亚洲金融危机(1997-1998年)暴露出高度开放经济体的脆弱性,促使各国重新审视经济安全内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显示,危机后新兴经济体的外汇储备占GDP比重从1996年的8%骤升至2002年的22%。其后,经济安全逐渐成为涵盖军事力量、国际地位和社会稳定的综合性概念。本质上,经济安全要求经济体具备抗外部冲击能力(如供应链断裂、市场动荡)的同时,保持可持续的全球贸易参与度与发展动能。香港的实践为此提供了绝佳注脚——即便面对美国的关税壁垒,仍能依托多元化市场和内地支持快速调整货流,充分证明真正的经济安全应植根于开放合作,而非封闭对抗。

然而,当前国际竞争中,“经济安全”正遭遇严重异化。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2024)指出,这种“经济泛安全化”现象表现为将正常经济活动过度政治化,导致全球市场割裂。

(1)产业回流政治化

美欧日等国以国家安全为名,推动半导体、能源等关键产业回流本土或转移至盟友国家,日本政府甚至不惜提供巨额补贴吸引台积电设厂。根据彭博社统计,2020至2023年间全球芯片产业的政策补贴总额超过3000亿美元,其中高达82%的补贴项目都带有明显的“去风险”政治标签。

(2)供应链意识形态化

与此同时,美国主导的印太经济框架(IPEF)和“四方安全对话”(QUAD)等机制,公然将供应链按照意识形态划线,在2023年达成的IPEF供应链协议中,有多达14个条款直接针对所谓“非市场经济体”,试图构建排除特定国家的平行产业体系。

(3)技术管制武器化

在技术领域,美日等国联手构筑的“安全壁垒”更显严苛。在人才流动方面,STEM领域的中国留学生签证受到严格限制,参与中国“千人计划”的学者遭到全面监控;技术出口管制清单被扩大至14大类新兴技术;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的审查案例在五年内激增340%。这些措施已远超正常技术保护范畴,沦为遏制他国发展的政治工具。

(4)关税工具战略化

更甚者,特朗普政府公然颠覆WTO多边规则,对价值超过55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惩罚性关税。布鲁金斯学会研究显示,这些关税导致美国企业年均损失160亿美元,却完全未能实现所谓“制造业回流”的政策目标。

这种经济安全概念的异化已造成深远危害。世界银行《全球经济展望2025》警告,美国关税政策推高全球贸易成本,影响运输与物流;麦肯锡《技术趋势展望2024》指出,贸易壁垒阻碍技术交流,拖慢创新步伐。正如国务院港澳办夏宝龙主任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不是要我们的税,而是要我们的命”,某些势力的真实目的已完全超越正常商业竞争范畴,演变为赤裸裸的经济扼杀。

香港经济的韧性表现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强调,香港将坚持自由港定位,不跟随内地对美国商品加征报复性关税,通过灵活政策吸引资金与人才。尽管面临关税风暴,香港经济展现出较强韧性。数据显示:美港贸易仅占香港外贸总额2.91%(出口460亿港元,进口2176亿港元),远低于内地贸易规模(4.791万亿港元)。即便美国将香港商品视同内地征收145%关税,香港对美出口仍实现13%增长,整体出口增幅达11%,影响相对可控。这得益于香港独特的经济结构——服务业占比超GDP九成,金融、物流、专业服务等核心竞争力并不依赖美国市场。在进口方面,美国货物仅占4.3%(内地占43.5%),电子产品和农产品可从日本、澳大利亚等地替代;出口方面,61亿港元本地产品可转向内地、东盟、中东等市场(中东市场增长10.6%),407亿港元转口货物(主要来自内地)可通过新加坡、杜拜等枢纽调整,实际损失仅占出口总额0.94%。

香港已签署9份自贸协定(涵盖21个经济体)和24份投资协定(涉及33国),积极开拓东盟、中东及“一带一路”市场。内地14亿人口与大湾区8600万消费者的潜力为香港提供坚实后盾;2025年第一季度香港经济增长2.5%,当前香港经济虽保持稳定增长,但美国使全球贸易环境持续恶化,“经济安全”被异化为贸易武器时,我们又如何破局?

破解“泛安全化”困局
美国关税风暴将“经济安全”与“经济泛安全化”的界线划得泾渭分明。前者是经济繁荣的基石,后者则是裹著安全糖衣的自由贸易陷阱。美国高关税政策表面上是为保护国内产业、减少进口竞争,实则带来一系列复杂后果。全球贸易体系因关税成本攀升而被迫重组,供应链面临人为断裂的风险。这种保护主义措施或许能在短期内保住若干工厂就业,但长期而言必将推高国内物价、抑制技术创新活力,最终损害消费者权益与企业竞争力。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近期表示,美国对华关税导致该国家庭年均支出增加约1300美元,而受保护产业的就业增长却微乎其微。

在此背景下,香港的实践经验具有重要启示意义。面对此变局,香港需要以更高水平的“开放”破解“泛安全化”困局。这座城市以实证表明:真正的经济安全阀在于市场的灵活适应力与多元化布局。特别当内地面对关税冲击,遭遇外贸订单缩减、外资信心波动之际,香港更需以实际行动展现开放型经济的独特韧性。具体路径包括:深度激活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的协同效应,将“一带一路”的枢纽优势转化为实质性合作项目;在巩固传统欧美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东盟新兴消费市场,并在中东能源转型中寻找新机遇;透过“北部都会区”创科布局,打造贯穿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到产业应用的高增值产业链,强化香港作为国际超级联系人的不可替代角色;始终坚守自由港“零关税、零壁垒”的制度本色,以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汇聚全球精英。根据投资推广署数据,2023年香港初创企业数量逆势增长12%,外资企业地区总部数量保持稳定,印证这条路径的可行性。

纵观历史长河,从大航海时代到WTO成立,保护主义的高墙无一例外终告倾颓。如今香港这座从不筑墙的城市,应以“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担当连接东西方的战略桥梁。通过构建更开放、更包容的国际经贸网络,为动荡的全球经济编织可靠的安全网。面对逆全球化暗流,香港这座百年商埠有能力也有责任向世界宣告:拆除人为藩篱、拥抱开放合作,才是维护经济安全最坚实的防线。“在别人关门时,我们更要把窗开得更大”——这或许正是香港在变局中最明智的战略选择。

作者叶浚生是民主思路地区干事、元朗分区委员会委员。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