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揭发者|人工智能最有可能取代建筑工程专业
人工智能 (AI) 是电脑2.0。电脑进化了运算速度从而能处理大量资讯,把不同的数码资讯转化为一种整合型的知识生产模式。AI运算文字的数据进行书写创作,在法律专业,很多律师的草拟文件工作已经交给AI去做,但法律文件始终需要由人查看,因为不同的法律文件可能需要配合不同的情况,所以AI目前只是法律专业的一种辅助工具。不过,有一种专业是可以由AI取代的,尤其在香港这个环境,那就是工程建筑专业。
工程建筑专业很早就数码化,例如建筑信息模拟(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和建造业使用的CDE综合数据平台(Common Data Environment)。香港千篇一律的建筑工程模式不需要有想法的建筑师,也能把设计完成。香港建筑界和工程界一样,只要根据政府《建筑物条例》加强结构,有多无少,便能完成。大家看看香港的工程用了非常多物料,多到一个十分有特色的地步。
工程师和建筑师在未来十年是否有存在价值?AI已经可以透过大量工程图则数据进行其专业。AI利用设计参数和机器学习演算法创建复杂准确的结构,减少了人为错误的可能性。现在香港的工程师和建筑师的特色是可以共同享有一个身份叫Authorized Person(认可人士),能够入政府图则。人工智能也可以产生一些配合政府条例的图则,方便快捷。
地产市道不明朗,发展商减少投地数量,建筑工程减少。香港有大型建筑师事务所要求员工放无薪假、九折支薪或裁员,有些则让员工自然流失后不再填补。香港建筑师行业目前面对的问题不单只是工程数量不足,而是香港建筑工程师的类型十分单一。香港建筑工程师的特色是用料多和结构很强,但是从美学设计、工程效率设计角度看,香港工程费用全球数一数二的高。高地价演变为高建筑费,高铁、机场第三条跑道和港珠澳大桥等工程延期超支,西九文化区造价已增加多达一倍,增至500亿元。普通工程的费用也都数以亿计。
根据Arcadis 2023年国际建筑成本指数 (https://www.arcadis.com/en),香港的建筑成本在亚洲排名第一。
由AI去进行工程规划和设计,也许更加有可能节省成本。AI能更有效率地做出一些根据结构原则演变出来的工程。香港大地产商已经拥有大量的屋宇数据,港铁也有很多相关数据,只要利用这些图则去设计一个大型人工智能平台,便能完全代替工程师和建筑师前期工程规划与设计的工作。工程进行期间当然需要由有专业资格的人监管,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地盘监督的工作也可以交由机械人以至到电子监督机器进行。工程师未来的角色是需要检讨的。
香港工程师学会的历史可追溯至1947年成立的香港工程协会,旨在促进工程专业的发展和团结不同界别的工程师。1975年香港政府通过《香港工程师学会条例》,将香港工程协会转为法人团体,正式更名为香港工程师学会(HKIE),赋予学会法定地位,有效地制定专业标准和资格认证。截至2024年1月,香港工程师学会拥有约34,000名会员。
香港工程师学会设有22个工程专业界别,涵盖多个工程领域,包括航空界别、生物医学界别、建造界别、屋宇装备界别、化工界别、土木界别、控制、自动化及仪器仪表界别、电机界别、电子界别、环境界别、能源界别、消防界别、燃气界别、岩土界别、资讯界别、物流及运输界别、制造、工业及系统界别、轮机及造船界别、材料界别、核子界别、结构界别;及机械、轮机、造船及化工界别。
香港建筑师学会的前身是香港建筑师公会,1956年由27位建筑师创立。成立目的是为了提升建筑设计水平,促进相关知识的交流。香港建筑师公会于1972年更名为香港建筑师学会,并获得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的认可提升其专业地位。香港建筑师学会现时拥有约4,700名会员。
目前香港工程师和建筑师有一个模式,因为建筑设计工程的格式差不多一模一样,所以Paper work是核心工作,处理大量文书工作而不是处理大量设计工作,因为真的没有什么设计。香港重视工程效率多于设计创新质素,设计只重视行政效率,不追求美学和功能的创新。而且,政府《建筑物条例》定得很死,根本没有什么变化,政府的规划模式也定得很死,香港地产的发展模式也定得很死。
建筑工程设计若果能用人工智能,可以节省大量的资源。因为目前建筑师根本没有什么设计可言,他们只是处理文件,所以香港的主流是Paperwork Architect。西方有Paper Architect,纸上谈兵、充满想像力的建筑师通常就会被称为Paper Architect。而在香港,许多建筑师是Paperwork Architect,是处理文书的建筑师。在这个情况之下,人工智能完全可以取代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工作。
香港政府和地产商需要考虑加强人工智能的应用,并应该设计一个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模式。内地近年建筑工程质素突飞猛进。内地建筑文化近20年开始重视设计和建筑质量,建筑师有文化底气去进行设计,对建筑艺术也有追求,已经形成了一个生态。大家到深圳、长沙、北京和上海,就会发现中国建筑已经推陈出新,有着很大的创新。
香港建筑工程界对于和工程有关的公共事务,通常都不敢过分积极参与。最近的㓥房问题,建筑界和工程界没有怎样出来说话,因为香港建筑工程界最重要的是关系要好,专业范畴里并不鼓励有深度和系统性的讨论和分析。人工智能则可以相对中立地去处理建筑和工程的相关问题。
建议发展局和与工程相关的政府部门,土木工程拓展署、建筑署、机电工程署、路政署、屋宇署、水务署等研究设立一个人工智能平台,用目前手上的公共工程进行实验,探讨如何设计和施工上应用AI。另外,大专院校的建筑系应该应对人工智能这个问题,AI在国内发展得很快,香港政府却仍停留在多拨资源做多些工程的心态。这只是一些短期措施,短期内解决建筑界就业的需要。长期来说,工程和建筑专业应该重组。
以前工程师和建筑师是一体,后来分开。分开意思指建筑师处理艺术上和设计上的事情。人工智能可以负责处理工程规划的相关工作。政府需要做一个人工智能平台。政府拥有大量数据,每年负责大量公共工程,花很多钱请专业顾问,有了人工智能,专业顾问的费用可以减少,并可以集中资源在优化设计和在规划上投进更多资源。建筑师和工程师的专业需要更新转型,如果建筑工程师继续依赖政府大型工程顾问的模式,而不主动考虑在将来社会发展里应该扮演什么角色的话,建筑工程专业将会随着人工智能越来越发达而被取代。
作者胡恩威是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江苏省政协委员、进念.二十面体联合艺术总监暨行政总裁。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