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思路|香港“软对抗”现象的探讨
来稿作者:张达明
近日,保安局局长邓炳强将“软对抗”列为四大国家安全威胁之一,此举引发笔者的好奇,因为他仅作点提,却未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最多只是呼吁公众“慎思明辨”。那么,究竟什么是“软对抗”?它的运作机制如何?在香港“一国两制”的特殊背景下,它又具备何种独特意义?本文将深入剖析“软对抗”的本质与运作方式,探讨其对香港社会的影响,并提出创新应对策略,期望为读者提供全面且宏观视野,以助政府制定有效行动。
理解软对抗:隐秘的抗争力量
软对抗的核心在于通过间接、难以察觉的手段,削弱公众对政权的信任。与暴力起义或公开示威不同,软对抗并不追求即时的颠覆,而是利用负面叙事、夸大社会问题、散播谣言或侮辱国家领导人等策略,逐步改变公众的认知。例如,有人可能在网络上持续夸大房屋短缺、经济困境或个别事件,并将责任单方面归咎于政府,激发市民的不满情绪。这些行为因不构成犯罪,政府难以用传统执法手段监控或打击。相比之下,2014年和2019社会运动,而软对抗则更像一场耐心的耕耘,在社会中悄然种下不满的种子,甚至影响数代人。
在香港,“一国两制”曾赋予的高度自由为软对抗提供了滋长的土壤。然而,随著2025年的到来,现实情况已显著改变不少。虽然《国安法》和《维护国家安全条例》进一步扩大了国家安全的定义,压缩软对抗的公开空间,但也促使其转向更隐秘的渠道,例如,海外对抗或唱衰香港的网站不断增加;书店橱窗展示“自由”字样或已停刊的《苹果日报》残页,这些看似无害的行为被视为间接反对的象征,却显示软对抗的适应力与韧性。
软对抗为何构成安全威胁
软对抗的威胁源于其隐蔽性与持久性,它常游走于法律的灰色地带,若不及时应对,这股隐性力量将持续侵蚀社会的凝聚力,成为影响香港长远繁荣的潜在风险。软对抗的影响深远,关键在于仇恨情绪一旦渗透人心,尽管困惑的市民未必立即与政府对立,甚至可能表现出反感,但随著时间推移,它将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思维模式,使仇恨成为下意识反应。一旦达到临界点,人们便可能失去理性,爆发出不可控的行为,而这种情况与2019年的香港反修例运动有许多相似之处。
反软对抗:创新与社会合作的未来
应对软对抗的难度在于其规避了传统解决办法。单靠法律执法无法遏制,因为它不触犯法律;单纯谴责也难以奏效,因为民众未必理解其背后的操纵逻辑。因此,政府与市民需携手采取更具策略性与前瞻性的方法。以下是几项具体建议:
针对性回应社会议题
软对抗常以社会痛点为切入,例如经济困境或房屋问题。政府应主动回应,提供清晰、有理有据的反驳,揭穿扭曲的叙事。例如,通过数据展示房屋政策的进展,减轻市民的误解与不满。
强调理性和对话
只谴责散播负面信息的人士而不回应其论点,可能加剧对立。更好的方式是以逻辑严谨、论据充分的沟通,揭露谣言,重建公众信任。对话而非对抗,是化解分歧的关键。拣选专家学者联同政府官员共同辟谣,增强政府公信力,从而压倒造谣者的慌言。
加强公众教育
提升市民辨识谣言与偏颇信息的能力,是从根源上削弱软对抗的长远之计。2024年的国家安全教育活动已初见成效,例如师生参与的学习之旅,显示教育的力量。未来可进一步推广媒体素养课程,让市民成为信息时代的清醒参与者。
提升政府透明度与问责性
不信任是软对抗的温床。政府应公开施政过程,展现解决问题的决心与能力。例如,定期发布政策成效报告,让市民看到实质进展,从而削弱负面叙事的立足点。
促进社会和谐与国际参与
一个团结的社会不易被极化。政府与民间可合作举办社区对话,或参与国际倡议,展示香港的开放与包容。这些创意方案不仅能减少内部分裂,还能提升香港的国际形象。
最后,软对抗具有隐晦性,表面上与政治无关,实则透过潜移默化的方式,逐步影响公众对政权的看法。它既不违反法律,又难以监管,使其在香港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成为一种独特且持久的挑战。面对这种威胁,政府应当审慎应对,既要保持冷静忍耐,又需精心规划,并采取精准策略,方能有效解决问题。
作者张达明是民主思路首席研究员。文章仅属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 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 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