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方向|社团新篇章:规范与发展并进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刘畅

香港,这座国际都会,以其独特的历史、多元的文化和蓬勃的经济而闻名。然而,在这些耀眼的光环背后,支撑著香港社会运转的,还有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网络——社团。它们犹如城市的毛细血管,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连接起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市民,构成了香港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团:香港社会的活力之源

香港的社团数量之多、密度之高,在国际上都堪称罕见。从工商界到劳工阶层,从专业人士到文化艺术爱好者,从同乡联谊到宗教信仰,各类社团应有尽有。它们不仅是市民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平台,也是香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工商社团,如各大商会,在香港的经济发展中扮演著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们为企业提供交流合作的平台,促进贸易和投资,推动香港经济的繁荣。劳工社团,如工会,则为劳工争取权益,维护劳动者的合法利益,促进劳资关系的和谐。专业社团,如律师会、医学会,则为各自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交流和发展的平台,提升专业水平,维护行业的声誉。文化社团、教育社团、慈善服务社团等,则在各自的领域内,为香港的文化发展、教育普及和社会福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社团不仅为香港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也为市民提供了归属感和认同感。许多市民都是一个甚至多个社团的成员,通过社团活动,他们可以结交朋友、拓展人脉、参与社会事务,从而更好地融入香港社会。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香港目前并没有正式的《政党法》,但不同的政治团体(政团)同样在公共行政、政策制定、服务推动与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些政团有的规模虽小,但在联系基层、反映民意方面十分活跃;有的则拥有较大的组织网络,能够为政府提供建议和延揽各类专业人才。从中可见,社团与政团共同构成了香港多元的社会和政治生态。

社团发展中的挑战与弊端

然而,正如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样,香港社团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弊端。

首先,部分社团存在管理不规范、资源浪费等问题。一些社团在举办活动时过分追求排场,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却缺乏实质性的内容,不仅偏离了社团服务社会的初衷,也引发了社会对资源浪费的质疑。此外,部分社团之间存在服务同质化现象,导致资源重复投入,未能充分满足社区的需求。

再者,香港社团长期以来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和关注。虽然学术界对非政府组织(NGO)的研究已有不少,但对于香港社团的全面研究却相对匮乏,导致对社团在香港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认识不足。

良政善治新时代:社团管理与时俱进

在踏入良政善治的新时代后,社团的管理与发展必须紧贴香港当前的治理需求。一方面,当我们谈及“社团规范化”时,并非要抹煞社团的多元与灵活,而是让这些以往较松散的组织有机会在更完善的制度下发挥更大功能。特区政府需要考虑对法律和社团管理进行优化,让社团在依法运作的同时,也可以拥有充足空间去推动其原有的服务角色。这既是回应国家安全法及相关法律的新要求,也是顺应社会呼声、重塑市民对社团公信力的关键。与此同时,香港的政团也能与社团实现更加深入的合作与对接,因为它们同样在公共行政和政策制定中肩负重任。社团之间若能建立服务交流平台,减少服务的同质化,避免资源浪费,既能更好地满足社区需求,也能促进良政善治,不断提升治理效能。

香港新方向作为一个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团体,从成立之初便明确了自身的定位与使命,始终坚持从严要求,注重内部管理的规范化与透明化。无论是组织架构的设计,还是日常运作的流程,都力求做到制度化、专业化。无论是社区服务还是各类活动,也坚持以务实有效,解决问题为核心,避免形式主义和资源浪费,确保资源的精准投放和高效利用。同时,积极推动青年参与公共事务,鼓励他们在社区服务和政策研究中发挥作用,引导他们厚植家国情怀。香港新方向愿意推动和支持社团管理政策的更新和落实,促进资源共享与合作,探索更多与特区政府和社团间的合作机会,为香港的经济、民生和文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建议政府加强社团管理:让社团与香港发展同频共振

在治理体系的不断优化过程中,社团和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至关重要。政府要为社团发展提供政策与资源支持,也要制定明确的审批、监管、评估机制;社团则应该自觉履行法律与社会责任,聚焦专业化与社区服务。社团除了能协助政府深入社区、收集民意,也能通过涵盖广泛的基层网络,为香港的塑造与转型提供宝贵经验和人才储备。

另外,香港虽然尚未设立明确的《政党法》,但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方向。政府、政团与社团之间可以共同努力,使各方更严格要求自己,强化规范运作和制度建设,加强对人才的培养与投入,并积极配合特区政府在社团管理与发展上的方针。在年轻一代的培养上,社团,尤其是参与公共行政工作的政团也发挥著关键的“育苗”功能,可在基层社区中培养出更多有理想、有担当、爱国爱港的青年,透过日常服务累积组织和协调能力,进一步充实政府与公共服务人才队伍。

因此,特区政府在新时代对社团管理工作加大力度,透过法制完善与行政监管的结合,让社团的运作更规范、更透明、更有效。唯有如此,大批形态多元的香港社团,才能真正落实其初衷:团结市民、服务社会、弘扬文化、推动创新。

总而言之,社团是香港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它们承载着不同界别、不同年龄层与不同价值观的成员,在多元交织的城市脉动中凝聚共识、共谋发展。透过有效的规范管理和制度化建设,社团与特区政府可形成更紧密的伙伴关系,以实现更高水平的城市治理与社会服务。这既厚植香港“一国两制”之实践基础,也为香港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国家发展战略提供强大支撑。面对新的时代背景,香港不仅需要政团稳步成长,更需要包括工商、劳工、专业乃至文化社团等在内的众多组织,齐心协力,共同塑造香港社会未来。唯有社团与政府、政团三方携手努力,香港才能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崭露头角,实现经济民生的全面提升,并以良政善治的新形象迈向光明的未来。

作者刘畅博士是香港新方向总召集人。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