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方向|拥抱企业家精神 以变革管理思维整合工商界力量
来稿作者:张欣宇、刘兆光
香港作为一个国际金融、贸易及创新中心,其繁荣稳定有赖于政府与工商界的紧密合作。近日中央港澳办、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在深圳与香港工商界代表交流,期间对香港工商界保持香港繁荣稳定、助力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的突出贡献给予充分肯定,同时亦勉励香港工商界和企业家以实际行动诠释爱国爱港,不要当“评论家、旁观者”、要做“实干家、行动派”,反映中央未来对工商界有更高的期望。这段话不仅凸显中央对香港工商界的期望,也为未来香港的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企业家精神与变革管理的结合,是推动香港经济活力的重要动力。
中共第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确立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大方向。夏宝龙主任在座谈会上对香港工商界提出的要求则更为具体明确,包括就建设美好香港提出“六个需要”:需要坚持以港为家、需要积极开拓创新、需要坚定支持政府、需要坚守企业社会责任、需要坚定爱国护港及需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政府及工商界必须采取改革求变的态度,并付诸实际行动;要真正行动起来,政府与工商界应视香港整体利益为己任,主动回应时代的需求。
拥抱企业家精神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尤其对于香港这样的国际化城市而言更是不可或缺。香港新方向于通关后,曾多次组织工商专业界成员走访深圳各区,参加了多场由当地政府与企业主持的座谈会,深刻体会到内地在政策推动与工商界协作中所展现的“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在经济学中被视为四大生产要素之一,与土地、资本和劳动力同等重要,构成经济活动的核心引擎。然而,香港虽拥有优越的土地、资本与优秀的人才基础,对企业家精神的讨论却往往停留在缅怀昔日“狮子山精神”的层面,显得过于抽象和符号化。在新时代背景下,香港社会需要重新定义企业家精神,赋予其现代化的内涵。
世界主流的商学院课程,均越来越强调培养提升企业家和机构“变革管理”的能力。变革管理是指当组织面对内外挑战时,通过调整内部结构、优化流程及更新文化,以提升效率,实现目标。根据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的研究,于企业层面,邻近市场扩展是企业成长的重要策略,指企业在核心业务之外,进入具有竞争优势的相关领域。这一过程不仅需要企业具备“进入新市场的权利”(Right to win),还需依赖变革管理来重组资源、适应新市场需求。变革管理的成功关键也在于领导的视野与执行力,而这正是政府与工商界需要共同培养的方向。
事实上,变革管理的应用在现今香港社会尤其重要。随著全球经济格局的快速变化,香港面临的挑战日益多样化。港府已经在多方面运用了相关理念,李家超特首上任以来便制定了一系列未来特区治理的KPI工作指标,令港府的决策效率显著提升,从而于疫情后果断推出多项经济措施,例如吸引外来企业和人才、重点开放北部都会区、推动盛事经济和刺激本地消费等等。政府于最新一份施政报告中提出设立财政司副司长黄伟纶任组长的“发展低空经济工作组”,跨部门制定低空经济发展策略和行动计划,更是一个思维变革的典型例子:香港开始积极抢先布局新兴产业,而不再只是被动等待甚至被动追赶。
当企业家精神与变革管理的结合,能为香港注入更多活力与创新动能。未来港府可继续加强运用“变革管理”策略,积极应对内外环境变化,尤其是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锐意改革,主动作为,扩阔经贸网络。港府近年已积极扩展经贸网络,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新兴市场,早前更于亚太经合组织会议(APEC)与秘鲁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为香港企业带来新商机。
然而,政府做了这么多,要让这些政策真正落地,还需要工商界的积极参与与支持。
香港仍然是世界上最富投资价值的地方,作为全球资本配置中国的门户,以及中国庞大制造业走出海外的前沿,香港无论在工业相关的研发、设计能力,还是世界一流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均可为新兴产业提供足够技术支持;而本港的金融、法律、认证、供应链管理等生产性服务领域的专业水准亦在世界首屈一指,尤其是和世界标准接轨,加上香港能汇聚来自世界各地的专门人才和技术,能够为企业提供增值,为资本带来机遇。
香港新方向认为,企业家精神与变革管理的核心均在于“人”。无论是政府还是工商界,推动变革的焦点都应落在人员的态度、技能与文化塑造上。培养新一代具有家国情怀和企业家精神的工商界人才,并鼓励他们于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尽展所长,是香港未来成功的关键。与此同时,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也应以人为本,以服务为心态,真正惠及企业与民众。
变局之下必有新机。在企业家精神与变革管理的引领下,香港工商界与政府携手合作,定能迎难而上,将香港的优势,真正转换为经济动能。
作者张欣宇是工程师、香港新方向立法会议员,刘兆光是测量师、香港新方向成员。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