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方向|构建人才新格局 高才引进与育才并举
来稿作者:刘畅
香港特区政府最新发布的《2023年人力推算报告》显示,香港将面临严峻的人才短缺挑战。到2028年,本港人力缺口预计将扩大至18万人,较2023年增加13万人。这一数据反映出香港在迈向由治及兴新阶段过程中,急需完善人才战略以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缺口分析凸显结构性挑战
从职业结构来看,“熟练技术人员”将尤为短缺,占2028年整体短缺人数超过三分之一。这反映香港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技术性岗位供需失衡的问题日益突出。而在行业分布上,建造业、城市运作、医疗保健业、创科产业等十个重点产业预计将各自面临超过1万人的缺口。这反映出香港人才需求的两大特点:结构性短缺和技能错配。
结构性短缺主要体现在一些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例如建造业、创新科技产业、航空业等,这些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大,但本地人才供应不足。此外,随著人口老龄化加剧,部分行业经验丰富的资深员工即将退休,年轻一代却对相关行业和工种缺乏兴趣,导致人才断层。
技能错配则体现在,即使部分行业人才数量充足,但人才的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随著经济转型、科技发展以及各行业业务自动化和数码化的推进,市场对工种和技能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一些传统职位可能逐步被自动化取代,而与数码化营运相关的新工种,如人工智能专家、数据分析师、资讯科技专家等需求将会上升。这种结构性转变对人才培养和引进提出了新的要求。
精准引才多管齐下 培育人才同样重要
聚焦重点产业,精准引进。特区政府应根据《报告》中各产业的人才缺口和技能需求,制定差异化的人才引进政策。对于“熟练技术人员”短缺的产业,可以适度放宽相关人才的入境门槛,并提供技能培训和认证,以弥补本地人才的不足。对于创新科技产业等新兴产业,应重点引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人才和高端技术人才,为香港的创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现有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估标准,重点引进能够填补本地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战略性人才。同时,鼓励和引导企业提供更具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和发展机遇,增强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
光靠引进外部人才远远不够,必须把培育本地人才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方面,要加强职业教育和专业培训。根据产业发展需求,优化教育体系结构,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培养更多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鼓励高校和职业院校开设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专业课程,确保人才培养的前瞻性和实用性。例如,在科技领域,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学科建设,为创新科技产业输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建立灵活的终身学习机制。支持在职人员通过再培训提升技能,助力劳动力市场适应产业转型需求。同时,要重视年轻人才的培养,为他们创造更多实践和创新的机会。
把握国际新形势机遇 发挥大湾区协同效应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反而为香港引才创造了新的机遇。随著地缘政治博弈加剧,一些传统人才集聚地的吸引力正在减弱,香港的独特优势更加凸显。香港作为中西文化交汇之地,拥有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高度国际化的生活方式、健全的法律制度以及与国际接轨的商业规则,这些都对国际人才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特别是对于在海外的华裔科技人才、专业人士,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优秀人才,香港更能为这些人才提供一个可信赖的生活环境和事业发展平台,同时也能够让他们更便捷地对接内地市场的庞大机遇。面对美国等西方国家日益收紧的移民政策和不友好的社会氛围,香港更应把握时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吸引那些寻求更稳定、更开放环境的国际人才,将香港打造成为真正的国际人才宝库。
深化区域合作与交流。香港要借助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机遇,加强与内地城市在人才领域的合作。建立人才共享机制,鼓励人才在大湾区内的自由流动和协同创新。同时,利用香港国际化优势,汇聚全球人才为大湾区发展服务。
人才是香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通过深入分析人力需求与缺口,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的引才策略,香港必将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汇聚,实现人才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推动香港在全球经济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作者刘畅博士是香港新方向总召集人。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