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维|政府须正视关爱队问题 以民为本才能重建互信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彭意婷

关爱队近期引发广泛争议,问题重重却不见政府愿意正视民意,政府不断搬出服务数据护航,回避市民质疑。一支理应“事事关心”的地区服务队伍,为何会不得市民信任和认识?关爱队的表现以至政府的回应,都反映出政府的管治思维问题,更暴露了与市民之间存在巨大的认知落差。

不少市民反映关爱队前线人员“打卡”式完成工作,且滥用义工情况普遍,求助的市民得不到及时回应。关爱队成立之初,本应是连接政府与市民的桥梁,但现实却沦为徒具形式的服务。

面对质疑,政府只懂强调KPI达标,把问题归咎于人手不足、工作量大,尝试用数字掩饰问题及指摘报道“以偏概全”,根本看不到政府希望与市民修复关系的诚意。民政署拒绝公开工作报告,负责人回避媒体查询,作为公帑资助的服务队伍,接受市民监督天经地义,这种不愿面对问题的姿态只会加深市民的不信任。

古代衙门前的《戒石铭》写著“尔俸尔禄,民膏民脂”,无不提醒政府公帑来自民众的血汗钱,官员权力来自人民,今天的关爱队以及政府上下同样需要这份警醒。政府官员要“以人民为中心”的精神去落实各项具体工作,而不是停留在口号层面。

要改善关爱队的服务,政府必须从三方面著手:

首要是整顿现行制度,纠正“打卡”文化。这需要从根本上改变考核机制,不能再以完成多少次探访、处理多少个案作为唯一标准。要增加前线人手,确保每区都能获得适切服务。同时重新设计考核方式,加入服务质素、市民满意度等多维度指标。

其次是全面提升透明度,主动公开工作报告。政府应主动公开关爱队的工作情况、资源使用状况和服务成效。建立快速回应机制,确保市民意见得到及时处理和回应,才能重建公众信任。

最关键是彻底改变管治思维,以市民需求为本,而不是着重行政指标。政府应该虚心接纳各界意见,找出改进空间,而不是一味反驳批评,把自身放在市民的对立面。要建立恒常公众咨询机制,让市民参与服务设计和监督,使关爱队的工作真正贴近民意。

关爱队的问题能引起如此广泛的各界质疑,明显反映其服务并未能打入民心。政府必须认真检讨关爱队的职能和成效,用实际行动回应市民关切,才有助建立政府和市民之间的互信桥梁。

作者彭意婷是新思维副秘书长。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