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巴士经营不善却要市民埋单?政府须从严把关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蔡裕龙

三间专营巴士公司提出加价,挨过疫情后扭亏为盈的九巴及屿巴,申请加价6.5%,而连年亏蚀扩大的城巴则申请加价高达9.5%。加幅为三巴之冠的城巴,去年已曾提出过机场线加50%“癫价”,今年竟再开天杀价,惹来各方狠批,有议员直斥其经营不善却要由市民埋单,冀政府做好把关,否决其申请。城巴声称提出此加幅是因为本身车费较其他交通工具便宜,理由牵强之余,更凸显其去年的合并计划似是为连年加价铺路,当局应认真审视城巴经营状况,确保其真心以巴士服务为本,否则恶果最终由市民承受。

所有专营巴士公司于去年5月已获准加价,屿巴加最多达7.0%,城巴及新巴(当时未正式合并)加4.9%,龙运及九巴加4.2%及3.9%。三巴今年再提出申请加价,虽然要经审批,估计明年首季才会落实,但加幅高于通胀,自然备受关注。其中城巴“开价”接近一成加幅,消息一出,网上一片反对声外,政党及立法会议员也齐声指摘。议员张欣宇指三巴客量已回复至疫情前约九成或以上,九巴及屿巴均能转亏为盈,只有城巴仍亏蚀,批评其经营不善;另一议员陆颂雄形容加幅夸张,强调不能纯粹靠加价改善盈利。

究竟城巴凭甚么提出这个加幅?城巴企业传讯人员连日接受访问时否认经营不善,多次强调加价是因为本身车费较其他交通工具便宜,存在“缺口”,加上港岛区人口老化及下跌、铁路网络扩张及疫情后出行模式改变影响,令整体客量较10年前下跌20%。城巴是否忘记了港岛区有电车?电车前年加价后仍只收3元,去年更没有申请加价(今年暂未提出),过去10年只加价两次的电车公司指“加价压力永远都有”,但包车业务成功,令车票和非票务收入各占一半,公司财政稳健。两者相比之下,可见城巴加价的理据完全站不住脚。

城巴过去6年连续录得亏损,累计达5.82亿元,即不论易手前、以至合并后也一直蚀钱,这已不能再单以疫情作为辩解。要了解其经营状况,先要回顾当年新创建售予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善水资本的来龙去脉。2020年善水以32亿元收购新巴城巴,初时持股达90.8%,在港上市的汉思能源及Ascendal Group Limited只持股不足一成,而善水成立了“汇达交通”控制新巴城巴。善水其后精心部署,将股权陆续转让予汉思,并促成新巴城巴合并,引入昂贵的氢能巴士,大搞形象工程。时至今日汉思已成为城巴的大股东(目前占股约54%)。

综观善水的一连串动作,笔者认为,去年城巴“吞并”新巴,基本上是为连年加价铺路。因为以选择城巴为主体,在合并后统一票价时,港岛区的车费上限就能改为参考收费较贵的新巴而定,加价上限额度变相大幅飊升,开新线时可定出较以前高的车费。事实上,去年初新巴城巴提出划一加2元,就是企图将部分较低收费路线大幅加价,按其建议,其中往来香港仔至利东邨的98号线即由3元加至5元,实际加幅达65%。幸好最终政府无接受其狮子开大口,只批准加价4.9%。

事实上,善水擅长搞私募股权投资,汉思则主营能源业务,两者此前均无经营巴士的经验,在接手城巴后,其营运手法为人诟病,更被质疑是在“玩财技”。城巴董事总经理李卓豪日前在立法会表示,城巴(市区及新界)专营权于2022和2023年分别亏损3,900万及5,740万元,故需要加价近一成方能维持营运,但当被问到其另一专营权(机场及北大屿山巴士网络)的财政情况,李卓豪则避答。

议员梁熙即时踢爆,城巴机场及北大屿山巴士网络的专营权,去年盈利有近一亿元,质疑城巴只提其中一个专营权蚀钱,是欺骗大众。他又质疑城巴将广告业务外判予关联公司汇达传媒,指该公司广告收入会拨回予城巴母企汇达交通,而汇达交通过去两年分别向股东派2亿及2.5亿元股息,批评城巴透过利润转移制造亏蚀假象。另一议员陈恒镔亦指,城巴向善水每年支付2,000万元顾问费及500万元花红,质疑是“派息畀股东,但要市民埋单”。巴士是公共交通运输工具,岂能任由大股东任意加价,只为造靓盘数,却漠视乘客福祉。

最后,笔者必须指出,现时政府免除专营巴士隧道收费,相关费用会汇入各专营权的所谓“隧道费基金”,当政府批出加幅后,各公司可取出该笔基金,用以缩减加幅。九巴今年基金剩余3.87亿元,屿巴有2万元,城巴则一早已用完,没有结余,即意味着行会批出加幅后,城巴没有能力作出任何扣减。批出加价多少%,市民只能全部“硬食”。因此,希望政府在城巴加价问题上从严处理,这样才是对市民负责的表现。

作者蔡裕龙从事资讯科技行业多年,现职金融公司资讯科技经理。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