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怎样做才能帮到癌症病人多些?

撰文: 01多声道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林芷枫

这阵子看 Threads,除了一些就业指南、流量密码及八卦外,不时也看到年轻人在分享祖父母、父母的病情,在面对疾病突袭时的无助。最近看到其中一个个案非常不容易,病人得了末期肺癌,在病床上每天都非常辛苦,总会拉扯著床的围栏,不停需要用药减轻痛楚,而家人面对这个情况确是没有什么可以做。其实近年有不少创新药物有助治疗肺癌,也能带来好的疗效,社会著实需要一些变革,医管局要想办法让更多病人能够用到这些较好的疗程。

近年我们见到各大跨国药企,陆续都推出了不少新型、疗效显著的靶向药和免疫药物,但不是完全被纳入现时的系统中,让所有病人能够用上。根据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法》,享受可以达到的最高健康标准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不论本身种族、宗教、政治信仰、经济或社会条件如何,都不应受到任何差别对待。事实上,不同地方的政府都应透过实施合适的卫生及政策,对市民的健康负责。

对于这种人生而拥有的“健康公平”权利,政府无疑有义务照顾社会上每一位成员,并提供必要的保障。而肺癌目前是香港最常见,而且导致癌症死亡的主要杀手,超过一半新诊断肺癌患者,在确诊时已经是第四期,癌细胞已扩散到其他器官,因此,在五年后存活下来的机率通常非常低。而作为肺癌中常见基因突变,如EGFR突变,靶向治疗通常是首选治疗方案。在临床试验中,靶向治疗往往在不同亚组中显示出疗效,因此,本地获批的适应症也很少局限于特定的肺癌亚组,例如只有脑转移的病人能够用药。

相信各界都能理解政府在补贴机制中,会考虑平衡整体医疗支援和开支,但是,从病人福祉的角度来看,政府的支援应该依照本地获批的适应症,而不是按著预算,反向选择特定的标准,因为这些标准往往只会适用于较少比例的患者。我们鼓励政府、医院管理局应该与药业开展积极讨论,如果需要药厂在药价上调整,医管局理应同时探讨将这些药物纳入现有安全网,扩大和看齐所有适应症,以确保癌症病人的福祉。

同时,我们看到政府回应了业界,有逐步加快药物的评审和更新,在这个基础下,政府应该持续加快对新型癌症药物的评审进程,确保一些疗效显著及技术成熟的药物能够尽早进入药品名单上。而且,要长远逐步转移病人到私营医院,就要尽快对自愿医保进行改革,加大市民有关的退税率等,从而有未来有多些资源及分担政府的财政预算下,覆盖更多好药。港人寿命虽然是全球前列位置,但是政府未来有必要持续做功夫,解决现时健康不公平的现象,让市民受惠。

作者林芷枫于加拿大主修历史,近年回流香港,曾任职教育顾问、慈善组织及公共事务工作。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