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揭发者|香港体制改革清单
香港需要改革已经是共识。香港要升级转型,就必需要进行体制改革。香港自从回归之后,并没有进行全面体制改革,尤其是管治体制的改革,香港需要列出一张管治改革蓝图与管治改革清单。以下是一个初步构想,包含了几个分类。
1.管治体制改革
管治体制改革包括四个项目︰
1.1 首先是问责局长制改革︰问责局长与常任秘书长之间的分工需厘清;问责局长制于2002年实施,运作了22年后需要检讨如何调整修订,使制度更有效能。
1.2 公务员的考核、培训和升迁体制改革:公务员事务局在2021年成立公务员学院,旨在透过培训课程,培育廉洁高效的公务员队伍。但公务员学院提供的课程比较类似一些不须考核的工余课程,这需要作出改革。如何设立客观性的考核机制,提升整体公务员的水平?如何提高他们应用科技能力的专业性与积极性?如何提升他们的领导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管治水准,这是一个重要课题。
1.3 地区行政体制改革︰区议会、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和民政事务总署之间的分工和配合需要进一步提升;甚至应实施“区长制”,把权力下放到地区,让十八区能够区区创新,在环保、垃圾分类、市集经济、文旅资源上有更大的自主权。学习深圳和上海实施的区长制,发展成具有香港特色的区长制,促进区与区之间的良性竞争,创造更多社区经济的可能性。
1.4 政策研究体制改革︰目前政府部门的不同类型政策研究都是外判给英美顾问公司。发展局辖下的工务部门,包括规划署、屋宇署、建筑署、土木工程拓展署等展开的各式各样研究都是外判给顾问公司。如何增强政府部门自身的研究能力?是否设立“政策顾问制”,规定部门自行研究?如何强化特首政策组的政策研究能力?如何邀请香港的大专院校进行长期性研究合作,透过政策研究培养管治人才?优化政策研究这一方面可以向内地或者东京、伦敦、纽约等城市学习。政策研究对管治质素非常重要,是重中之重。
2. 产业体制发展改革
产业体制发展需要配合政府财务管理。香港土地资源成本高、建筑费高昂,如何能够协助产业发展?需要进行以下的体制改革︰
2.1 土地发展和规划部门改革:土地资源的开发应该从规划角度出发。土地资源缺乏就很难发展产业。目前香港的土地资源主要是用来发展豪宅。香港铁路公司和市区重建局都是透过地产模式推动经济发展,但是未来趋势应该是有一部分土地资源用作发展住宅、同时应释放更多土地资源发展工业、创新科技、农业等项目。地政总署、规划署、运输署、路政署各个部门需要有一个统整运作机制,特别是地政总署、规划署和城规会这三大部门的职责和功能需要检讨,才能真正释放出土地资源和能量。
2.2 数据运用体制改革:特区政府需要尽快制订《数据法》。数据是未来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基础。特区政府应如何着手推动数据和应用科技的改革?推动经济发展需要有数据平台。科技上香港现已落后于同区城市,政府应尽快研究。
2.3 科技相关部门改革:目前政府和创科相关的部门,例如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创新科技署、政府资讯科技总监办公室等,是否需要研究如何分工?香港科学园、应用科技研究院、数码港、生产力促进局、职业训练局等是否应该整合?它们之间如何分工才会更有效益?如何结合“产学研”?如何发展更多以产业应用为主的科技?这些都需要在体制上作出改革。
2.4 渔农业政策和产业体制改革:香港有大量海洋资源,从经济角度来说,海洋既支持航运业发展,也可作为康乐活动资源,沿海可进行游泳、帆船、滑浪风帆、滑水和潜水等活动。香港海域孕育丰富的动物植物,都是丰富的文旅资源。中联办主任郑雁雄提倡善用海岸线及岛屿发展旅游。香港境内共有263个岛屿,发展岛屿需要政策。目前体制并不鼓励投资在非豪宅类的文旅设施。如何善用香港优秀的海洋资源和农地资源?如何发展先进和创新的渔农业?有新鲜的食材才能促进本地饮食业。食材品质越优良、价格越合理,本地饮食业才更具竞争力和特色。
2.5 文旅产业体制改革:是否应该设立《文旅产业法》以促进产业发展?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和食物环境卫生署(食环署)这两大部门应如何分工配合?目前很多文旅设施,例如餐厅、酒吧、浴室、卡拉OK的签发牌照都是集中在食环署和消防处手上,而旅馆和酒店牌照则由民政事务总署掌管。他们在执行政策时像铁板一块,缺乏弹性又不贴地,导致香港投资文旅项目上面对很大的困难。所以康文署、食环署和文旅设施相关的部门也需要进行体制改革,激活饮食业和旅游业。
3. 政府资源及社会创新体制
3.1 基建体制及招标制度的改革:香港每年花费大量资源在基建工程上,去年政府工务工程开支超过1,000亿元。工程向来都是集中在兴建交通运输系统、房屋和填海等,文旅设施则被忽略。特区政府目前的投标制度以及邀请标书的行政流程均需要改革,才能有更大的创新可能性。当局目前实行“价低者得”主导及Design and Build(设计-建造)的招标程序,但为什么建一座天桥的无障碍升降机要花2000万至7000万元?为什么升降机的使用率偏低却仍然大量兴建?如何透过工程资源分配与及完善招标制度去减低政府公共工程的费用?这是非常重要的议题。因为招标制度事实上把香港社会的公共工程开支拉高,使香港经营成本增加、缺乏竞争力。
例如,香港国际机场第三跑道工程的造价达1,415亿港元。而深圳宝安机场建造第三跑道,以香港十分一的价钱、约123亿港元便完成。这个落差是由行政程序所造成的,可以透过政策去调整。设计顾问费用多少?人工多少?建材费用多少?整个兴建流程应该更具透明度,政府库务局和财政司应该牵头去检讨和更新目前投标制度与及顾问聘请制度的模式和方法。
3.2 房屋政策和体制改革:和民生相关的房屋政策和体制需要改革。房屋局应该集中处理提升公共房屋的质素;房屋署、房协、房委会这几个部门的分工应检讨,他们在公共房屋供应上要有一个大布局和政策方向。政策不一定是硬指标,而是建立在定期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香港房屋政策的目标是安居乐业,市民先安居才可乐业。
例如,香港运动员在奥运取得佳绩,政府要发展香港体育产业,就需要为年轻人创造追梦空间。公屋的定位不是让年轻人躺平,而是让年轻人可以更加集中力量去追梦。房屋政策的长远目标是提升香港人的质素,令香港产业发展更多元化。公屋不应视作可躺平的社会福利,而是增强社会竞争力和人才多元化的重要设施。一些福利较优厚的日本大型企业,为了支援新入职员工,会提供低价的员工宿舍。所以他们的员工能集中精神去发展事业,而不需要为了房屋奔波,浪费了自己的才能。
3.3 市集和小贩政策改革:除了房屋外,和民生相关的市集和小贩政策也需要检讨。目前由食环署负责管理街市、签发小贩、食肆和食物制造的牌照,它影响民生也影响香港饮食业发展。香港被誉为饮食天堂,但面对邻近地区的竞争,如何振兴本地饮食业?香港目前的食肆发牌制度需要检讨和拆墙松绑。
大排档和市集发牌制度也需要更新,自1972年起,在一般情况下,政府已停发新小贩牌照和固定摊位熟食牌照。其实十八区应根据当区不同的条件来制定自身市集政策,例如深水埗的电脑商场、中上环的古董画廊、油尖旺的夜市。重新推出小贩市集发牌制度,容许长中短期的发展,才能增加文旅资源,创造社区经济。
3.4 社区医疗体制改革:和民生息息相关的医疗体制需要改革,医管局应研究如何落实结合中西医疗法。目前的医疗体制以西医为主导,如何作出调整?中医在调养补身和乐龄健体方面如何能进一步强化?这也是一个社区医疗问题。如何降低社区医疗成本?人口老化的趋势与医疗费用增加,都是令人忧虑的问题。此外,医疗保险是否只令保险公司得益而不能够真正提升医疗服务质素,也是一个需研究的课题。怎样能够控制成本?这一方面可以向内地、日本和台湾的社会保险计划参考。
3.5 教育体制改革:发展社会需要人才,人才来自教育。负责教育政策的教育局,多年来没有进行体制改革。目前整个教育体制和教师培训仍原地踏步。大学只是追求国际排名,而不是提升教育质素和人才培养,是否本末倒置?在人工智能时代下,幼儿教育、小学中学教育、甚至乎大专教育的体制是否需要重新检视?应否走技能主导而不是文法教育主导?是否应更多元化?文法中学以外也应有更多专门培养不同类型人才的教育机构,供学生选择。
政府投入庞大教育资源,根据《2023/24年度财政预算案》,教育方面的经常开支约1,040亿元,占政府总经常开支18.6%。但实质上香港面对同区的剧烈竞争,香港的教育产业能否持续发展是需要进行检讨的。香港向来是中西文化结合,如何可以重回正轨?应该有一个学术自主性,避免过份依赖英美西方排名。东西方文化及亚洲地区文化汇聚香港,如何建立更密切的教育网络?
香港政府虽然投资很多在教育上,但在资源分配上需要检视。目前头重脚轻,很多资源投放在大学,很少资源投放在幼儿教育身上。这是一个不正常的安排,须知幼儿教育是人的学习基础,需要打稳。教育局和香港教育生态需要检讨。
特区政府要达到良政善治,便需要在体制上进行改革。改革要按部就班,以稳定为先,但也要有实验精神、要有创新决心和设立试点特区,实践三中全会的体制改革精神。
作者胡恩威是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江苏省政协委员、进念.二十面体联合艺术总监暨行政总裁。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