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防止借能源产业食大茶饭 政府监管公共巴士营运有权有责

撰文: 01多声道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蔡裕龙

国家近年高速发展能源产业,相关行业可说是未来大湾区的“大茶饭”,但与此同时,当局必须防范打著此旗号,靠财技混水摸鱼之徒趁机掠水。由于能源产业与关乎民生的公共事业息息相关,笔者去年曾撰文,指港府有责严格监管涉及专营权的巴士公司运作,然而早前以石油产品仓储为主业的汉思能源,离奇地透过“蛇吞象式收购”成为城巴母公司大股东,至今两个多月未见港府公布有就此进行尽职调查(due diligence),了解其公司背景及财务控制能力有否潜在风险。惟一旦出事,势严重影响本港公共交通服务,令市民及港府双双成为输家。

凡是涉及专营权的公共事业,价格及服务水平均受港府监管,因专营巴士服务并非纯粹的商业活动,五间巴士公司加价要经行会审批,哪间服务差劣、脱班意外多,运输署会责成跟进并要求改善。《公共巴士服务条例》有明文规定,专营巴士公司任何时间均须维持“达致运输署署长满意程度的适当而有效率”的服务、巴士公司过半数董事须通常居于香港并积极参与公司督导。

更重要的是《条例》第7条列明,未得行政长官会同行会批准,专营巴士公司不得转让或以其他方式处置其全部或部分专营权。种种严格规定,就是要确保巴士公司营运稳健、“有心”服务市民兼熟悉本港情况,愿意专注发展巴士服务本业。不过,自2020年新创建以32亿元出售城巴和新巴业务后,相关《条例》形同虚设。

当年接手城巴新巴的财团,由私募基金善水资本、汉思及Ascendal Group组成,即现时的汇达交通。当时善水占大份,约九成股份,上市公司汉思占不足9%,而两者与巴士业务“大缆都扯唔埋”,只有占最细份0.59%股份的Ascendal Group在英国有45架巴士。及后已无利用价值的Ascendal Group,一如所料地淡出汇达交通,股份由汉思接收,然后善水逐渐将股份卖予汉思。

至今年5月,市值仅约11亿元汉思鲸吞善水手上市值约50亿元的股份,正式成为汇达控股的大股东(占70%),掌控城巴营运。这单表面上是财经新闻,没有太多人留意,但其实今次形同“二度易手”,汉思却声言交易属“现有投资者之间的股权架构重组”,完全说不过去。这样的操作,真的不涉及其专营权的转让或处置?真的无需得到行政长官会同行会批准吗?笔者相信,港府当年审视汇达交通接掌城巴新巴时,应该有对当时大股东善水进行尽职调查,但汇达控股的“成份”其实已非当初接手专营权时的公司,现时汉思变成大股东,当局若果不予理会,实在说不过去。难道凭一句“投资者之间股权架构重组”就可以逃避监管吗?

汉思能源行政总裁杨冬曾表示,城巴成为汉思附属公司后,将作为主板上市公司的一部分,“更有利于在资本市场获得支持”。可以预期,如当局坐视不理的话,善水及汉思将会更肆无忌惮,可以借巴士服务之名,行吸收市场资金之实。

其实经过4年悉心铺排,汉思由最初的小脚色,到今次买入天价的汇达交通股份,变成坐正,表面风光,但此举令其未来债务大幅升高,有指其净负债随时高达56亿元,这是汉思原本净负债的29倍。有评论更指经过这次收购后,汉思财政情况变得极差,在如此高负债及高利息支出压力下,笔者不禁要问,这样怎可能会有资金改善车队及提升服务?城巴买一架样版氢能巴也要800万元,要发展新能源巴士车队,只是痴人说梦。

笔者上次已指出,城巴(专营权一、二)和新巴在路线增加下,已发牌巴士数目却逆向下跌,由2019年的1668架降至2022年的1530架,加上今次无惧孭债,反常地收购大量汇达交通股份,汉思想借助投资香港本地巴士业务,配合其本业转型新能源发展策略,整个布局已逐渐显露。观乎城巴近年高调引入氢能巴,早前更明言计划与汉思及善水在香港建立洁净氢能产业,覆盖制氢、储氢、运氢及氢能应用等范畴。这样发展下去,笔者所担心的是,专营巴士公司其实只在乎能源产业的“大茶饭”,最终令巴士服务变得次要,沦为配角,受害的正是广大市民。

由汇达控股接手再到城巴新巴合并,一间能源公司无端成为本港其中一间专营巴士公司,影响著大量市民每日出行,笔者认为,港府有责任寻找当中真相,因为此交易不仅是一间合资企业的内部股权转让事宜,而是涉及公共事业及公众利益层面,尤其汉思能源只是经营内地能源行业之主要营运商,其最高管理层不见得熟悉本港公共交通或巴士经营情况,当局有必要仔细审查汉思能源的营运及经济能力、其“蛇吞象式收购”的风险和意图,以及在巴士服务上所声称的长远规划,是否只是开空头支票,根本无心无力按法例要求提供“适当而有效率”的公共巴士服务。

无论如何,巴士是普罗市民特别是基层日常使用的交通工具,城巴每日载客量近百万人次,政府必须有危机意识,对影响民生的事宜要有所预判。笔者认为,若专营巴士公司有可能被人借来过桥,以发展公共氢能巴为名,明益自家氢能业务,导致影响巴士服务运作,实在有需要加以阻止,否则有朝一日这个新能源“鸡棚”爆煲的话,钱被吸走,剩下烂摊子巴士一堆,要香港人埋单,相信大家都不会接受。

作者蔡裕龙从事资讯科技行业多年,现职金融公司资讯科技经理。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 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