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点论政|预防才是最佳良药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刘仲恒

我们的先祖对于治病和养生颇有心得,值得我们借鉴。《黄帝内经》提出了“治未病”这个观念,认为疾病出现之后才进行治疗,对身体已经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所以最理想的做法是“治未病”,也就是在疾病未形成之前,就注重保养身体,采取预防性方法,通过保持身体健康减低发病或病情恶化的可能性。

预防性的医疗服务在保障和促进个人健康方面,发挥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预防可以让市民尽早发现健康问题,及早发现的治疗效果是最有好的。因此,预防不但提升病人痊愈的机率,也可以避免延误治疗而对医疗系统所造成的压力。香港的公营医疗系统已经超乎负荷,所以如果我们能把预防工作做好,就能减轻对医疗系统的负担。笔者作为专业医疗人员,觉得有责任跟行业同僚一道,大力传播预防医疗在支持良好健康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同时要求政府投入更多资源,扩大市民对预防医疗的认知和覆盖范围。

每年这个时候,政府的施政报告公众咨询工作便已展开。笔者希望政府考虑,把医疗券计划更广泛地使用在预防性医疗保健的范畴里,这对于本港的老年人口尤其重要。政府可以把医疗券作为诱因,鼓励长者主动采取预防措施,例如进行健康检查和接种传染病疫苗。这么做不但可以及早发现和治疗多种疾病,而且还能培养长者的健康意识文化,对于医疗和长者照顾系统,都能减轻其工作负担。

当下,医疗券计划在本港已经运行得不错,但该计划当然还有进一步的改善空间。有鉴于预防医疗的重要性,笔者建议可以划出一个单独的医疗券类别,专门用于预防性的医疗保健功能。而为了这项措施不被滥用,这个类别的医疗券将有特定的限制,例如不可累积,而必须在一年内使用,以确保本港长者可以每年定期参加预防性的保健活动,不致延迟,并从而在身体健康方面直接得益。

此外,笔者建议将每年发放给长者的医疗券金额,增加至每人2,000元。这可以鼓励更多长者积极参与预防性医疗服务。“治未病”的预防性医疗保健,不仅能改善长者的个人健康,长远来说也能降低整体的医疗开支。这是因为透过预防,可以避免日后出现更严重的疾病需要治疗。

其实,“讳疾忌医”的情况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严重。美国方面有数据显示,普罗大众愿意接受预防性医疗措施的人数有所下降。2015年,人口中有8.5%的35岁及以上成年人接受了所有建议的优先等级预防性医疗措施。但同一数字到了2020年,下降到仅有5.3%。所以,在香港通过提供经济诱因来鼓励长者参与预防性医疗措施,还是有必要的。

作者刘仲恒是放射科专科医生、香港大学公共卫生硕士、团结香港基金顾问。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