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与时间竞赛 精简建筑周期减建筑成本
来稿作者:袁顺围袁顺围
沙田T4主干道工程的68.1亿元拨款在一片争议声中通过,令本港天价建筑成本再成谈论焦点,学者及议员纷纷献计,冀解决这困扰多年的难题。建筑成本包括工资、材料、机械,以及安全/质素/环保合规成本等等,这些都总有简单直接方法去减省,如用“组装合成”建筑法(MiC)、聘用外劳、采购性价比更高建材,但最重要的“成本”其实是时间。T4干道工程2006年提出,18年后仍未建成,导致造价飙升5.5倍;一个古洞站的建造成本因疫情延误后,两年间由35亿增至约98亿元,故想方法精简整个建筑周期,将官僚审批及前期工作流程压缩、改变过时法规,令整体工程效率大幅提高,才是关键所在。
本港建筑工程成本一向高昂,贵绝亚洲,相关成本较深圳高出约5至6倍,亦较新加坡高约5成。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财政预算案指出,政府近年大力推展土地房屋供应项目,包括发展新市镇和新发展区、建启德体育园和推行医院发展计划等,预计未来3年基本工程开支将进入高峰期,每年希望控制在平均约900亿元,较过去5年增长约17%。私人市场的建筑工程量亦十分庞大,即使近年楼价下滑,但建造业议会去年亦预测,未来10年香港每年的整体建造工程量开支将达至2,400亿元至3,750亿元。
在建筑世界里,“时间就是金钱”这法则尤其明显,特别是美国迟迟未减息,在息口高企、建筑工人成本高昂的环境下,整个工程拖得越长,建造成本就越高,所以只要工程提早一年半载完工,节省的总成本动辄以亿元计。立法会建筑规划及园境界议员谢伟铨日前亦明言,香港的基建及建筑工程出名需时特长,随时比内地同类项目多出几倍,主因一般不在于实际施工期,耗时最多的是前期规划、咨询、环评和不同阶段的审批,以及完工验收和批准等非施工期。
非施工期的冗长程序其实很多不涉安全因素,香港建筑师学会早前进行的调查揭示,不少建筑师指有近40%的工作时数是花在写报告、申请各类审批甚至填表之上。一些承建商更批评,其实大量所谓“施工期”有时是用于等候政府部门的批准、测试结果等,例如随著保育意识提高,建筑工地范围如有古树要处理,因当中牵涉环保署、发展局甚至康文署等不同部门,导致大大延长了非施工期的时间。正因市区地盘复杂性比以往高,政府林林总总的繁复审批越来越多,令监管人手大大增加,建筑成本也提高很多。
导致建筑成本难以降低的,还有不当政策及当局执行条例时欠缺弹性。政府近年的楼面豁免的相关政策,提供诱因令不少发展商将停车位建于地库,这显然增加了建筑时间和成本,而且并不环保。另外,现时《建筑物条例》中不少规定的工程审批流程,十分繁琐累赘,例如噪音管制条例,很多时官员一接获投诉,便不容许工程继续进行,没有了解情况严重性而作弹性处理,这些都是存在已久的问题。
虽然政府于2019年成立的项目策略及管控处,称数年间已检视超过480项需向财委会申请拨款的工务工程项目,成功从原本总值约9,800亿元的原预算中节省了超过1,600亿元的建造成本;立法会去年亦已修例,简化了多项与发展及建设相关的法定程序,不过精简步伐仍然未能明显改善整体工程进度。
无论政府的工务工程抑或私人工程,多年来都因为建筑周期程序太长,令成本步向天价,这严重削弱香港的竞争力,同时也增加政府财政压力,因此尽快检讨《建筑物条例》和相关的作业守则,研究精简程序,加入更大的弹性,并透过使用新科技,以减省审批时间及成本,实在刻不容缓。
作者袁顺围从事物业管理近十年,曾任职房屋事务主任。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